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4-15 23:51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进一步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习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全过程,坚持“五育”并举,提高中小学育人质量,抒写教育奋进之笔。海淀区建立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以调动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发展为主线,完善德育实践体系,bsport体育入口在生态浸润中、在真实教育中、在自主体验中锤炼学生品格,促进学生德育生长,切实提高了德育成效,先后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等殊荣,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海淀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设计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以贯之的德育目标,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引领区域德育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党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海淀区颁布相关文件,以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育目标,要求通过采取符合学生能力和兴趣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对拔节孕穗期的学生进行政治认同、bsport体育入口国家意识的教育引导,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
明确了中小学德育目标的三个层次:培育信念、养成习惯、塑造人格。培育信念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目标,必须从小培养学生树立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德、智、体、美、劳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及健康生活习惯。再次,将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作为德育目标,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尊重学生主体性,强调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作为德育实践目标。开展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德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德育过程,充分进行道德认知、体验、实践,从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形成道德内化。同时强调建立全方位、开放式的道德实践场域与平台,将学生日常生活及道德发展与社会最大对接,让学生在广阔的实践中获得体验,表现在行为上,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践行,进而促进道德品质发展。
德育需要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保障。海淀区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按照整体协同、行政业务双驱、项目引领、重点突破的思路,优化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职行政部门落实的“一体”的管理组织,强调抓实、抓细、抓小。
海淀区教委成立中小学思想道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设计与实施,相继研发制定《海淀区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2)》等文件,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德育工作的全面落实进行了系统规划,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开展具有生态视角和生长理念的德育行动,同时建立监督考核与特色发展机制,切实将“三全”育人落实,确保德育实效。
海淀区逐渐建立完善规范化的德育工作制度,包括学校组织建设、计划总结、重点通报、成果交流、科学研究、师资培养、智库建设、家校共育等制度,多维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要素齐备、流程顺畅。坚持德育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定期组织区域特色的心理活动周、班主任风采展示大赛等德育活动,组织学校设计开展系列化的德育课程及活动,开展系列化的德育师资培养与培训,定期组织德育督导以评促建,营造良好的育德氛围,促进德育工作的持久化、深入化。
为更好地对德育工作进行引领指导,建立了以区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为“两翼”的业务研究指导部门,以项目为抓手,坚持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分步落实的工作思路,细化规划行动,以探索和解决养成教育、家校共育、学科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问题为研究重点,通过项目链接区域与学校,实现德育区校协同联动,形成协同效应,丰富了学校的德育观念与策略,激活了学校的德育实践。
教育即生长,育德的本质在唤醒。海淀区不断优化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品德修为、人格养成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了“红、黄、蓝、绿、橙”五彩生长的德育内容体系,配上更为具象化的课程内容,把德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唤醒学生道德发展的潜能,引导他们道德的自觉、自知与自治。
落实红色主题教育,培养对党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和使命。海淀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区域内广泛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实践,将红色基因传承定位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红色精神,包括革命精神的爱国传承、长征精神的信念传承、航天精神的奋斗传承、改革创新精神的担当传承等。细化红色精神的具体内涵,如坚定信念、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展以长征精神为主线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走进红色基地,讲红色故事,践行红色精神等系列活动,班级命名为“西柏坡班”“周恩来班”“钱学森班”等,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涵养学生文化情怀,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进而培育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滋养其道德发展。海淀区以群体科研形式分学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建设,小学主要通过语言汉字、节日文化等中华优秀文化知识及中华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修炼良好品行。初中阶段,开展国学经典、传统技艺、非遗教育等活动,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高中阶段,开展古代经典诗文、历史文化典籍教育,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海淀区是全国著名的文化教育区和科技园区。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研发形成具有学科育人特色和实践育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已形成《海淀历史与文化》《走近圆明园》《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等地方课程,充分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其中,《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传递科技意识、科学探究、创新能力培养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海淀历史与文化》传递“爱国”“富强”“民主”“自由”“平等”“敬业”的地域注解,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近圆明园》培养青少年尊重历史、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
“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是海淀区在深化基础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学科德育是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充分挖掘学科学习中的德育要素,将具体学科知识链接生活实际,从学科教育走向学科育人,由散点育人到系统架构学科德育体系,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自我,促进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的全面达成。
海淀区作为全国心理健康示范区,坚持育人本位,构建了“学科-经验-问题-发展”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内容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辅导、发展、潜能开发四个目标层面,基础、辅导性目标能够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健全学生人格;发展性和潜能开发性目标是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发展的根本。同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建设心理健康课程体系,采用指导类、探究类等多元化的课程实施模式,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海淀区强调以“生长”为本,不断优化德育路径,做实八大举措,通过导入式、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方法,将德育浸润在学生成长生态中,在创设的生长情景平台中,在真实的育人情境中进行道德教育,突出学生的自主与自治,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感体验,构建道德认知和道德准则,生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
海淀区重视德育中最实的养成教育,以问题为导向,经过充分论证和调研,设立“提升中小学行为规范养成水平实验项目”和“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项目,以项目研究的模式带领学校进行养成教育实践,遵循“依从-认同-内化”的从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规律,通过训练养成,形成“学校-年级-班级-心理咨询中心”一体化的自我教育实践模式和学生自治实践模式,学科内外连接、显性隐性结合、横向拓展纵向衔接的养成教育课程体系及班级文化、评价、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多元并举的养成教育实施策略,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良好的行为基础。
戏剧作为丰富的育人手段,关注学生生命品质的提升,体现了全人教育理念,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一种“集体体验”的德育,是新时期创新育人模式的重要体现。海淀区整体推进戏剧教育,将戏剧教育作为德育的新形式,纳入到区域德育课程资源中。2012年向全区中小学校发布了《关于海淀区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课程实验实施方案》,组建戏剧项目,从发掘戏剧育人功能、开发戏剧课程、探索戏剧教学法和建设戏剧社团方面开展探索,涌现了如八一中学晨曦话剧社公演《我的西南联大》、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清华附小校史剧《丁香花开》等优秀课程资源。
研学旅行是行走的德育课程,具有综合育人价值。海淀区教科院建立区域研究共同体,为学校提供研学旅行课程建设指导,目前区域已形成了以红色研学为主线、人文历史为辅线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如八一学校延安革命研学之旅、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的“三山五园”课程、十一学校“梦幻徽州贾而好儒”课程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文化遗产地、走向科技场馆,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体验学习,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育人作用,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海淀区学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了“手拉手助学”“海淀义工在行动”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校级志愿团体达到103个,覆盖10余万名中小学生,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32000人,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行动中,培养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不断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涌现了区域“一十百千”延伸教育活动及清华永丰小学部“半亩棉田”等品牌性活动,突出对学生的社会公德、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巩固品德教育的成效。
“海淀家长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问题需求为导向,总体规划,健全区级-学区-学校“三级家长学校体系”,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探索家校社共育运行模式。面向家长伴随式科普,每周一次的家庭教育大讲堂(以直播或录播形式开展),累计辐射家长近100万人次,在北京市及全国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面向学校开展指导师培训,研发目标明确,涵盖家庭教育理论思想、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家庭教育实践技能的指导师课程标准样板,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示范性,对于培育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力量、提升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家庭教育专家、视频等资源库,打造共建共享资源平台。研发家长学校APP,搭建沟通互动桥梁,开展个性化咨询服务,推送相关信息,满足家长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构建多元家庭文化和家校社协同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育德能力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只有提升育德能力,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才能具备教书育人的定力与淡泊名利的坚守,当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海淀区积极为德育人才搭建发展平台,一方面抓实班主任团队,另一方面抓牢德育带头人队伍,全力培养中小学德育骨干团队。通过启动“紫禁杯班主任工作站”,组织海淀区优秀班主任宣讲团等系列活动及系列举措,不断增强其立德树人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变其育人理念,发挥优秀班主任的躬身垂范作用,提升育人质量。同时海淀区在北京市率先评比德育带头人队伍,开设德育高研班,更新德育干部的育人观念,提升其研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指导其练好“内功”,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做好育德表率。
教师的育人能力是其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海淀区围绕学生教育指导、家校合作、教师专业阅读等专题,开展项目实践探索,形成实践共同体,借助理念引领、发现培育、总结提炼、专题研究、宣传推广等策略,不断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发展教师的育人素养。编写《中小学德育工作100问》,为学校育人工作开展提供具体化的解决策略,推动德育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开展“四有教师”“四有教师标兵”的区域评选,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精神,发挥榜样教师的示范引领性作用,让德育观念通过案例播撒在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