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2-04 18:55
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是定位。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在《中华读书报》上曾撰文《“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现状堪忧》:“目前全国高校中文系还在坚持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不足15个,坚持儿童文学教学研究的教师(包括兼职)不足15人,也即平均每二个省还不到一名。就拿教育部直属的7所师范大学来说,现在只有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中文系配有儿童文学教师……”〔1〕实际上,在和小学教育教学关系最密切的初等教育系统,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也并未普及。师范院校应提升儿童文学学科的地位,特别是在初教系统,把儿童文学课程定位为普师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其它专业的选修课程。各校还应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力争把儿童文学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增强教育效果。儿童文学课程的目标,也要根据其在文学教育,尤其是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而做适当调整或重新拟定。根本目标从儿童文学学科方面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从育人的方面来说,更强调热爱儿童,具有守护儿童心灵,尊重儿童天性,促进儿童发展的能力。
课程建设的质量,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眼界与思想、认识与态度、素质与能力。儿童文学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承载着儿童文学课程的建设任务,又决定着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质量,进而决定着课程目标的最终达成。任何学科,教师的尊严都来自于“专业功底、人文素养和教育理念”。而所谓儿童文学是指“通过文学的审美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人为最终目的,是成人为了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3〕。所以,在儿童文学的课程建设中,“专业尊严的教师”有双重指向,一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师的自觉地、不懈的追求;一是儿童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具有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专业尊严”的教师。而师范生儿童文学素质的养成又和学校的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师资水平、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成绩的考核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科教师要有丰厚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虽然儿童文学真正意义上的形成只能上溯到19世纪,但是在短短的200多年的发展中,却涌现了许多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作品所不具备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品质的典范作品。教者在阅读积累中经过阅读———交流共鸣(欣赏)———理解思考(批评)的过程,才能做到对作品甚至是经典作品的个性体悟和诠释。只有在广博阅读的基础上,才可能在具体的教学和问题的探讨中,具有“经典意识下的典型意识”。学科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学养。不仅要钻研教材,还要超越教材。可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主讲教材,适当选择辅助教材。教者的理解、体悟不仅表现在对作品的解读上,而应贯穿每一章节,使教材不仅承载儿童文学研究者、编著者而且也要适时折射教者的生命、智慧之光。学科教师要提升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适度关注儿童文学的创作、批评、研究等发展动向,适时把自己的钻研所得、教学所得、阅读思考所得写成科研文章。并以科研促进教学,促进专业修养,促进课程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儿童文学是一门综合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这些特点更有利于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利用“童年观照”,经典儿童电影、动画等影视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儿童文学有着易懂难学的特点。儿童文学以儿童为对象,很少有难懂的字、词、句,结构也并不复杂,因此容易看懂。然而从理论实际的结合上真正掌握儿童文学的一般原理,并不那么容易。掌握理论已属不易,把它运用于实践,更非一日之功。在多维、互动的教学中,应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我们对儿童文学并不陌生,我们的童年时代都曾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儿童文学的滋养。当我们婴幼儿期,母亲或其他长辈哄我们入睡时哼唱的歌谣就属于儿童文学中的儿歌。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一直和儿童文学关系密切。具体到教学中可用一系列师生可共同沉浸的问题唤醒童年记忆,愉快而自然地进入到儿童文学的学习中。问题一:回顾自己在童年时代阅读过的儿童文学作品,说出哪些是你最喜爱的、印象最深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二:有同学现在还爱看动画片吗?说说你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是什么?实际上动画片的文字底本属于儿童影视文学,有些动画片更是根据一些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改编。
文学在人类生活中本来就担当着“为人类构建良好的人性基础”的功能,而良好的人性基础又包含道义、情调、情感等。儿童文学本身就是以“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人”为最终目的,具有认识、娱乐、审美、教育等社会功能。学生的精神提升,在儿童文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沉浸于文本的与作者、作品的交流共鸣,靠那份发自内心的难以遏制的真诚感动或快乐。而这种美感和情感的获得,有时也需教师情感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儿童文学的一切教学环节都应该是情感化的,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和儿童相和谐的情境。学生才能在诗意而美好的心灵空间里徜徉、体验、想象、创造、发展。
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应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闪耀生命光华的语文。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明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唤醒。”儿童文学及其主要反映对象、欣赏主体———儿童更是独具幻想性和趣味性。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开辟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形成,优化教学效果。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调查显示,很多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实践不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如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也进行了基于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加大了实训教学的力度,将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软件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所做的工作缺少系统性,没有从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上进行设计,真正联合企业的专家参与到课程建设中的还很少。
Spencer提出胜任力是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与动机。胜任力的提出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为员工搭建有效的职业发展路径。职业胜任能力是在企业实践知识与职业要求为指导下,在具体工作情景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企业实践问题的胜任能力,是一个学生在职位上取得成功的能力。它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即某项技术专才和职业适应能力,即职业的迁移能力。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毕业生职业工作的承担能力与适应能力,高职教育要服务好现代产业,高职课程的定位、目标与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就要符合企业的需求。计算机相关职业注重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显得很重要。
为了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软件开发技能型实用人才,需要围绕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设计课程,将知识融入到职业技能训练之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课程建设要与企业或行业进行合作,从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调研软件开发企业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总结出某个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其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研究探讨为培养学生具备该职业能力所需开设的核心课程和课程教学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面是招聘网站51job上某企业招聘软件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描述。职位标签:IOS软件工程师职位职能:高级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职位描述:【岗位职责】(1)负责IOS平台客户端程序的开发,包括、;(2)按照项目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开发任务;(3)参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编写有关技术文档;【职位要求】(1)计算机,通信等相关理工科专业;(2)精通iOS下网络通信机制,对TCP/IP、http/https、MQTT有一定经验;(3)具备扎实的ObjectiveC、C/C++语言基础,熟悉XCode;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4)对用户体验、交互操作流程、及用户需求有深入理解;(5)责任心强,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6)工作踏实认真、积极主动,善于学习,较强的责任心,抗压力强。上面的招聘描述了对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以及员工的职责要求。可以看出,企业的岗位要求涉及对知识、技能、自我特征、潜在特质等方面的描述。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需求描述是依照职业胜任力定位岗位特征与具体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在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软件技术对应的软件开发类岗位主要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人才培养对应岗位梳理成软件技术活动流程的主要岗位群,包括软件程序开发岗位群、软件测试岗位群、技术文案管理岗位群、软件技术支持岗位群,软件推广及售后服务岗位群,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胜任力模型。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法,改革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职责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在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中,将企业岗位职责与课程设计进一步融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通过对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岗位特征,与本地区的软件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根据专业课程与企业项目开发活动要素的关联性,将“Java高级程序设计”、“Java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静态网页设计”、“JavaScript程序设计”、“JavaEE轻量级框架开发”等课程教学活动以跨课程项目为纽带、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进行有机编排。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不仅仅关注专业学习领域,还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拓展学习方面的课程建设。通过增加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更能培养学生沟通、语言、组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职业适应能力。
如何结合非电类专业的特点和电工技术现状,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这是我校于2012年升入了本科院校行列后我们电工课程组在承担《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任务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升本后几年来的教学摸索,就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风建设几个方面与同仁进行探讨,以利于课程教学适应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发展,实现“秉承航天精神,依托航天办学、依托工业兴学”的办学宗旨。
《电工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非电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基础。教学内容包括电路元件、电路基本定律、电路分析方法、电路的暂态分析、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磁路与铁芯变压器、三相交流电动机及控制电路、工业企业供电及安全用电等几个模块。根据专业的不同,我们将该课程划分为电工技术(A)、电工技术(B)两块,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开设《电工技术(A)》,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电工技术(B)》。这两大块教学内容交叉的部分是必要的基础内容,涵盖教学内容的主要模块,另一部分是针对课时相对多一些的《电工技术(A)》设置有暂态分析、工业企业供电及安全用电这些模块,以及交叉模块中有些内容的深入要求。实验内容的设置有基础能力和理论验证内容,有综合性应用内容,有任务性设计性内容,其中学生也可根据自身能力从一个实验大项中选择不同层次要求的内容进行实验,实验项目方面的设置也有交叉和不同的要求。学生通过这些实验训练掌握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具备基本实验数据的正确处理方法,具备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的设计能力,以及合格实验报告的书写这些基本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教学文件有:教学大纲、教案、讲义、课件等。教材方面的建设,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参考书,自编符合本校教学实验设施和实验目的的实验指导书。
教学方法的实施是保证达到教学效果的手段。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讲授、习题课、课堂讨论这些常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运用,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前,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听课、查阅资料、作业演算,以及实验,通过完成这些学习环节消除依赖心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譬如在直流电路的学习中,参考方向的概念很重要,如何启发学生体会到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在计算中的实际运用呢?各种定理、分析方法在计算中是以公式体现出来的,参考方向是否相关联公式中的正负号不一样;而求解出来的电量也是一个代数量;只有结合参考方向才能确定电量的实际方向;这些结论可以通过一个实用电路的演算让学生去体会出参考方向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应用,最终使学生摒弃中学在解题过程中先判断电量实际方向再进行求解的习惯。在讲授各知识模块时,推陈出新,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讲授正弦交流电路时,引入复数表示正弦电量后再定义一个阻抗,对比直流电路元件的伏安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相量式,再由此举一反三,得出电路定律、解题方法在正弦交流电路与直流电路应用的异同,本质区别在哪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学习效率高,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的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多举一些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讲授概念性的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一些特殊电路现象,电路的短路状态,这种现象又有哪些危害和可利用的时候,比如电焊机就是利用短路来工作的。正反实例,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结合实例既掌握了原理还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学会善于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习题源于实践和生活,通过习题课我们只要选择和引导得当,体会到学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兼顾后续相关课程的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本基础课程的必要性。由于本课程信息量大,课时少,通过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一些信息和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地获得,要及时关注本学科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能及时掌握最新的工程技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该课程共有四位老师承担教学任务另外还有一位后备教师。其中副高职称3人,讲师2人,年龄构成老中青成梯队分布,课程组教师年龄和职称构成较合理。对于新教师新上课和老教师上新课,学校有制度规定,采取“听课—试讲—讲课”的考核模式来保证教学质量。在授课过程中,课程组教师、系部领导以及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随机听课并随时与授课教师交流,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进度的制定,教案、讲义以及实验内容的编写和制定新老教师作为一个团体共同讨论制定,这样有利于新教师尽早融入正常的教学当中,同时也发挥年轻人观念新、知识新的特点,使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有保证有活力有未来。
《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与工程问题联系较广,因此实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对实验教学学时的设置应不少于总学时的25%。目前我校已建有两个电工实验室,该实验室安全系数较高,易于维护和管理,能满足验证性实验和部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要求。对于实验内容的设置,我们目前采取的是针对实验设备设定基础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大类实验项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个实验项目对学生要求也不完全相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课时少,实验设备还不够完善,引入资金购置不同类型适合不同专业的有关自动控制的典型设备,让学生在低年级就能接触到本专业相关的现代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更有利于学生走出学校后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应该设立开放性创新实验室,开发开放实验教学平台,从时间、空间、内容上全方位进行开放,但是这也给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增加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还需要协调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对于这些困难我们可采取阶段性逐步推进克服和实施,首先协调场地和设备,先进行阶段性的开放,时机成熟再实行全方位全时间对学生开放。通过开放实验课可使学生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合作工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创造能力,学会自己走路。办好教育也是一个社会的责任,我们还应该发挥企业的设备资源和培养作用,与企业合作签订教学实践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当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树立良好学风,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现阶段学生具有如下的特点:由于高校扩招,各专业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以辅导员为主,学生的自主空间较大;由于网络的发达,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也较易,学生易于沉溺网络信息而难以专心于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难度较大;学生个性较强,做事考虑问题自主性强而不易于接受家长和教师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习兴趣,首先重视第一堂课的导引,要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介绍课程内容,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课程的学习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课程的学习是学有所用的,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的兴趣,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也要注意选用实用的例题讲授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际不脱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辅导、答疑、习题课、讨论课,甚至可以开办讲座、开放实验室、成立课外兴趣制作小组等等形式,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介绍课程的关键点和系统性知识,课后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上机及实验使学生进行实际深入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风。
课程建设涉及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办学条件,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规划必须合理、可行,课程负责人应该能够带领课程组成员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有效组织任课教师分工合作,确保《电工技术》课程建设各项工作达到本科合格课程要求。教书育人,重在育人,只要我们致力于以人为本,善于吸取国内外好的教学经验,科学设置课程内容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模式,就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应用创新能力,使我们的《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1]王强.电工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3):110-113.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在线开放课程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2012年以来,随着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迅速兴起,各种在线教育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在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变革中,在线开放课程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1]。利用在线开放的课程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实现了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以结果评价为主转向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制度创新。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之间的纽带,涉及多方面的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整个专业培养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011年,该课程在安阳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被确定为校级网络课程建设项目,2015年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8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此课程安排了42学时理论,12学时实验,全校目前每学年授课学生约500人。
我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团队根据机械行业发展的新态势和新工科发展对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运用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的教育理念,合理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其知识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我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团队一直从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爱课程和“互联网+慕课”建设的研究,现主要从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工作。该团队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积累了比较系统、规范且能反映本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见表1。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视频特点:突出重点、加强知识点之间联系,采用慕课短视频的方式,并运用新媒体手段,打破原来章节之间的界限,把各章节合理拆分为相互联系的几个知识单元,浓缩知识要点、突出关键知识点、强化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每个知识单元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利用各种时间学习本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本课程在大学生慕课平台上的网络资源包括课程公告、课程教学大纲、课件、测验与作业、考试、讨论区。课件模块是本课程的核心部分,包括了所有章节知识点的PPT、视频、随堂测试、单元测验、期末测试等相关资料。相关资料视频现已面向全社会开放。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树立OBE教育理念,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逆向设计教学过程,明确重要知识点,突出难点和疑点。本课程以《极限与配合》和《几何公差》等标准为基础、以零件精度设计分析为主线、以零件互换性为目的的知识体系结构,将成本与性能并重、实现性价比最优的原则贯彻于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课程的重点知识单元。本课程教学设计详见表2。本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便捷性、灵活性,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知识点合理运用问题导入法和任务驱动法。一般情况下,教师课前会把预习内容和作业通过微信群告知学生,学生利用慕课平成自学内容,观看视频并完成相应的测试,还可以发帖和回帖的方式把自学过程中不明白或不懂的知识点与教师讨论。课中互动练高阶思维,每节课以精讲的方式把知识点的讲解压缩到30分钟以内,并且讲完一个知识点,对学生掌握的程度进行检测,实现互动,提高学生注意力。知识点串讲完后,实现课堂的翻转,让学生讲解留的作业,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说明,同时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知识灵活运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实现更高阶的认知目标。
教学活动评价既是对教师讲授效果的考评,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首先,本教学团队改革“重结果、轻过程”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强调考核的全过程、连续性,将原来“以期末一次性考试作为该科的学业成绩”转变为由“平时学习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的课程综合成绩评定方式,强调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注重培养学生包括动手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第二,本教学团队改革考题类型和考试方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全方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技能操作等多种考查方式,使评定成绩更全面、更合理地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能力的高低。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课程借助互联网,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明确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习视角重构知识体系,通过在线学习方式,以现象、问题、现实挑战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教学手段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2]。
[1]胡建成.数据分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7(23):105-108.
学校的任务毋庸置疑就是培养学生,为社会发展服务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建设人才的平台,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就是学校的课程教学。课程建设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明确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提供完备的教学资料和学生学习资料,还能够提供教学互动的平台,能够学标准,统一考核标准,为学校的同类课程标准化教学和考核提供有力的保障。
专业建设的实质就是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人才培养措施的设计。专业的内容和区分实际上就是专业所包含的各类课程,如果把构成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而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对专业的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建设成联合精品课程后每门课程的开设都不是孤立的,课程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呼应,知识结构和体系会更加紧凑和完整。专业的发展目标会更清晰和明确,专业的岗位定位及职业能力都会融入到课程中,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而建立该专业所涉及领域的知识结构和行动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工程,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素材和资源支撑,精品课程建设不是一名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学团队合作进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以教学为主,科研工作基本为零,教师之间也很少有机会能在同一个平台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缺乏合作和沟通。精品课程的建设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各负其责,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搜集大量资料,对该课程所涉及的所有东西都要接触和熟悉,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让教师对该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该门课程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精品课程网站也成为课程教学有力的资源平台。
精品课程的开发流程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步骤,但是不管建设什么样的精品课程,课程的建设都要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为依据,脱离评审指标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不会被大家认可的。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如果能够理清思路制定好实施步骤,会大大提高效率少走弯路。电气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在9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都事先制动好了详细的流程图。建设精品课程之前首先成立课题组,由系主任牵头,以思维活跃、文件搜集能力强的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思路清晰、熟悉课程内容的任课教师为小组成员。课题组共同制定好开发流程和具体实施的阶段时间表。以我系2012年精品课程建设为例,小组讨论制定的时间表
精品课程的建设肯定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专业,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依据和总体指导。精品课程的建设肯定要进行一定的课程改革,这样就要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且要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前就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务处与科研处负责,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科学谨慎,要有专家指导,要有企业调研,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有关精神,按照基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要体现联合申报课程的总体性,课程内容和能力培养要与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相呼应,相一致。我系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前分别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科学的修订。
精品课程建设要有系统性,开始具体建设之前要对总体有一个详细的设计和规划,也就是要有一个具体的框架。我系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之前,共同讨论和制定了每门课程的总体框架,这样在建设中会更有目的和效率。设计精品课程框架的前提依据就是评审指标,课程建设的内容要把评审指标的内容完全包括进去,还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有特色和亮点的栏目,比如在制定岗位对接实践的课程时就加入了“顶岗实习动态管理”栏目和“岗位明星展示”栏目,在创新培养课程中加入了第二课堂的内容等。具体做法是每门课程建立相应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都要编号对应网站的位置,对应每一项评审指标,文件夹里面建立空的word文件,每个文件都是具体的支撑材料,在建设过程中就要完善这些文件,当所有的文件都完成时精品课程的总体结构也就完成了。
2011年山东省精品课程建设明确规定,教学录像上网率要超过课程内容的50%。课程教学录像的录制可以说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工作量很大的一项工作,我系为此购置了多台摄像机,平时也不断积累视频素材。课程录像的基本要求是要清晰流畅,主讲教师语言简练,思路清晰。根据课程标准详细制定录像内容和时间,最好老师与学生统一着装,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所,比如理论教学可以在教室,上机指导可以在机房,实验教学在实验室,边讲边练可以在特定的实习实训室等。视频制作要精良,一门课程要统一片头,教学录像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我系在录制教学录像时要求所有课程按着“六步教学法”来进行,具体步骤是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在录像中每个环节要清晰体现并用文字注释。说课录像的录制要有一定的专业性,一般都是找专业的视频制作公司来录制。课程负责人的说课录像就是对课程建设的总体描述,是评审专家必看的内容之一。说课录像中主要内容要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定位、建设背景、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的方法、网络资源建设等。视频的制作要呈现动态画面,要有解说,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换,要有音乐背景,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增加课程趣味性和亮点。
精品课程网站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再好的内容,再丰富的资源也要用很好的方式展现出来,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产品或表现形式就是网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教师来进行网站的设计和开发,这样可以锻炼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网站的建设要由课程负责人提出想法,包括网站的框架及要达到的效果。2012年我系申报的是5门课程的联合申报课程,所以网站的总体是由6个网页构成的——1个课程总体网站和5门课程的分网站,6个网站之间可相互切换。总的来说,就是5个课程网站总体风格一致,网站色彩有区分,相互之间有关联。
精品课程建设申报书的填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如果把申报书里的内容填完了就说明该门精品课程70%的工作量已经完成,其余的事情就是把需要用到的内容从申报书里复制出去就可以了。申报书是课程建设的浓缩,填写注意事项如下:
第一,要注意前后呼应,保持一致;第二,内容要全面,第三,文字要精简;第四,表现形式要多样(图、表、数字等);第五,版面要规范、整洁,必要时开辟视频窗口;第六,佐证材料要充实,用原件扫描。联合申报课程每门课要填申报书,还要填整合优化情况表。整合优化情况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课程平台建设、结构重组、内容整合优化等方面情况;一部分是联合课程整合优化后的教学效果。填写整合优化表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体现5门课程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要说出整合优化的意义和好处,还要给出具体的整合优化思路和具体做法,最后给出整合优化后的效果,对教学的促进和学生能力提高的证明。总之,不同的课程需要侧重的地方不一样,要体现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不要全是枯燥的文字叙述,要结合文字、图片、表格多种表现形式。整合优化表也是评审专家必看的内容之一,所以填写时要认真对待。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需要整理大量的文件,制作大量的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和电子教案,有的甚至要出专用的教材。精品课程建设也不是短时间突击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平时的各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积累素材,总结经验,思考方案;需要对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分析,或者要通过实践的验证,再形成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素材,素材主要包括大量的照片、视频和动画;还要有学校层面的大力配合,教务部门的详尽指导,学院的统筹安排。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需要多人参与,多方配合的一项工作。教师通过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更系统地了解课程建设的思路,bsport体育登录了解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还可以锻炼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更深入了解职业教育的一些指导文件,也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课程改革有了全新的了解。改革的重心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当然需要根据新的原则对理论做出取舍),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关键不是实践课时的多与少),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