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入口:课程资源建设方案十篇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4-15 23:53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各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的访问调查,内蒙古自治区10余所本科高校中,基本上都购置了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平台,能够实现课程网上申报、网上课程内容及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网上评审和公布等工作,大部分高校同时具有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和教学资源三大平台,通过强大的硬件支持和先进的软件功能,实现了精品课程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链接,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bsport体育而且促进了精品课程资源转化为网络教学功能的实施。教学资源平台有国外MIT的精品课程资源和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三大平台形成有效整合,加快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进程,便于师生从网上自由下载、复制、学习相关课程内容,为区内外的师生和学习者了解、共享MIT等国内外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创设了开放式平台,在精品课程和网络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档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记录、展示精品课程主讲团队每位主讲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研究方向、学术科研成果等重要数据,对精品课程团队的选拔和持续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能够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要求具备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组成课程教学梯队,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要求具有教授职称。通过对现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网站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公共课、基础课等课程师资队伍充实,年龄、学历等结构较合理,部分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主讲教师数量较少,学历和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另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在学术研究成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结合课程本身的发展和前沿性方面的研究较少,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的管理不仅可以查阅到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还可以通过网站平台的公开展示接受专家监督、互相学习,从而促进队伍的更新和优化。

bsport体育入口:课程资源建设方案十篇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情况、主讲团队情况及其学术科研成果、课程规划、课程特色、立体化教案、大纲、课件、案例、录像、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试题库、参考资料、论文等集文字、音频、视频等一体的基于网络化的显性课程资源。其次还包括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隐性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要求资源的优质性和全面性,并且能够根据课程特点应用不同的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应用,以最佳的方式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根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要求,对内蒙古自治区各本科高校的网上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以可访问的课程为主),结果如图1所示。从统计结果看,课件占100%,录像资料较少(每门课程只有3名教师每人45分钟的录像),因此,从实际教学和精品课程资源利用角度来看,教学录像还需要逐步建设上传,最好实现全程录像;教案占95%,大纲占92%;由于课程性质不同,非实践型课程占一定比例,所以并不是全部课程都建有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内容,部分实践课程也缺乏充足的实践内容和实践结果分析,尤其是与相关行业及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进行人才合作培养的内容较少;论文和习题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课程只上传了考核样卷。上述资源档案的不完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

  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能反映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同时也体现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而且对促进高校开放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结合各高校的网站访问量调查发现,学生对精品课程的了解和使用情况方面,大约一半的学生对精品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认为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也有部分学生基本不了解或了解甚少。与学生相比,教师对精品课程的了解和使用还是占很大比例,因为大部分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精品课程内容的建设,很多教师尤其是现有精品课程的主讲团队非常熟悉精品课程的有关政策和建设要求。而学生知道的少,是因为精品课程在教学中应用的少,大部分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出来,利用信息化网络教学的理念和手段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拘泥于传统教学当中。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大部分教师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课程内容较多,学生记笔记很困难,利用精品课程网站让学生自由下载课件、大纲、教案、作业、习题等网上课程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作业指导、教学交流,既方便学生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又能使课程内容在学生网络化学习中得到重新建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大部分教师认为将课堂内容以及课堂上无法安排的学习内容放在网上,既为自己节约时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方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开放性教学等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和信息平台,随之产生的大量网络教学资源如何纳入正常的档案管理范畴还缺乏应有的敏锐和超前意识。大部分高校课程档案管理工作还处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现状只是将一些精品课程批准文件等材料的电子版、课件光盘、录像光盘等资源进行了保存,离信息化管理模式存在很大差距,没有专门的网络平台、没有服务器、更没有完整的数据管理中心,更缺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档案利用服务的理念,固守在档案库房管理模式中。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与传统档案存在本质的区别。传统纸质档案具有原始性和安全性,通过档案的利用价值确定保管年限和保管密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与其他网络资源一样,具有快速的数据更新和重要的利用价值,存在可变性和易消失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必须紧跟课程前沿发展理论进行内容更新,包括课程建设团队也要随着教师的人事变动进行优化,课程网站也必须随着课程的不断增加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变化。因此,提高认识,以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为龙头,推动高校整个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迫在眉睫。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管理纳入高校档案管理范畴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实现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管理、利用和持续再利用,高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思维模式,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观念,改变管理手段,使优质教学资源档案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首先,建立领导负责制。以校长为核心,学校档案管理机构与各级教学单位形成层级管理体制,各负其责,将精品课程资源档案的开发和管理、利用纳入学校正常的档案管理工作范畴。其次,高校必须更新旧的档案管理制度,与时俱进,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以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为中心,将高校各项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纳入高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当中,与教学评估工作相结合,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推进高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实现精品课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首先,高校精品课程资源数据每年不断递增,而且课程的网络资源必须从信息生成到发展的每个周期都应加以监督和管理,各环节的责任人都有信息保存的责任,因此,这种多方参与的活动,在档案管理上可以采取多方合作形式进行。其次,网络资源的标准化管理对于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的长期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保证课程网络资源的长期可读性和完整性,高校在建立数据资源中心的同时,要建立资源归档标准化,如:资源编码标准、著录标准、元数据和数据归档标准等标准规范。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精品资源共享课得到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2012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笔者在本校高职数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对各项相关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要将数学模块与专业案例一体化,实现数学与专业融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量化能力和数学思维习惯,并通过数学软件提高学生处理复杂计算的能力。高职数学教学任务要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高职数学的教学模式应该首先根据专业课程确定与数学关联的案例或模型,然后将案例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加工整理成若干功能互补的数学模块,再用专业案例来驱动数学模块的内容,最后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专业或实际问题。

  精品资源课程建设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组建一个优秀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团队,是保证课程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如期完成的关键。课程团队的组建要注意对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及职业资格、专业工作经验、专职教学经验、年龄、研究领域等的综合考虑。

  高职数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团队,团队负责人要有主持相关领域科研项目、发表相关领域科研论文的经历,同时要具有制定合理的计划、统筹规划安排工作及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团队成员要求专业素质高且组成要多元化,在数学课程所在专业领域有比较丰富的开发经验和教学经验,能正确把握数学课程的脉络;能够熟练地完成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更新和维护;要具备踏实肯干、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取得好的建设成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院《高等数学》课程设计了面向工科类、经管类专业的2个不同的课程体系。工科类以“公共必修模块+不同专业方向的必选模块+选修模块”的课程体系,即“一元微积分+必选模块+数学建模或数学软件”。这里,必修模块是满足规格教育需求,其主要教学目标是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方法;选学模块满足专业需求,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解决专业应用问题的能力。选修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管类则以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为主线,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吸收、消化、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高等数学基础模块即公共必修模块具有受众面广且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要求不能“一刀切”等特点。

  1.深入领会高职数学课程的基本资源建设内涵。数学课程资源建设由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组成。

  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课程数学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试卷、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可按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的要求加以组织。课程模块即课程的章和节,教学单元则包括学习指导、演示文稿、教学录像、实验资源等,教学资源相对独立,可以被单独使用。另外,对于数学概念、定理多,运算规律多,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对教学难点、易错点进行专项指导,教学模式可以采用“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模块案例一体化”教学模式等展开教学。几种主要基本资源建设要求如下。

  数学课程介绍:要求体现课程特色。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性质与定位、教学内容覆盖面、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专业/岗位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对授课对象的要求、教材与参考资料、已经具备的教学条件等。

  数学课程大纲:包括课堂数学教学大纲、数学实验大纲等,以纲要形式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应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数学教学日历:教学日历是数学教师组织教学的实施计划表,包括具体教学进程、授课内容及时间、课外作业、授课方式等。

  数学考评方式与标准:即数学课程最终对学生的知识、态度、技能的评价方案与标准,包括考核的形式、内容及所占比重等。

  数学教学重点难点:是对课程总的教学要求,通过对学习的调研分析重点、难点。

  教学设计: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方案,包括引入导语、确定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的解决策略、课堂提问、内容编排等。

  教学录像:教学录像按教学单元录制,包括教师授课录像、实验演示录像等原创资源,采取MP4格式(标清或以上)。

  教学课件: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讲解和演示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所制作的教学资源,所采用的素材要符合一定的技术要求,如应是基于静态网页的课件或基于服务器的交互式课件,必须能够通过常用浏览器正常使用。

  教学案例:即课程中引入的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掌握所需技能的实际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意义,能说明一定的实际问题,如“一元函数微积分”案例中引入了“商业经营中的利润最大案例”等。

  2.深入领会高职数学课程拓展资源建设内涵。在课程建设中,拓展资源应该是既能够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同时又具备多样性、交互性,能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试题库系统等。几种主要数学课程拓展资源建设要求如下。

  数学案例库:除基本资源中用于课堂的教学案例以外,提供的用于课外拓展学习的多个案例,可以是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

  数学专题讲座库:根据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或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每一次讲座要有不同的主题,经长期积累和资料保存,可建立较为完整的专题讲座资源库。也可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但必须注明出处。

  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通常是提供网络上已有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检索系统,提供相关网址。

  数学演示/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自主研发仿真实验实训系统,供学生进行仿真练习,或与企业行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协同开发仿真练习系统。

  数学试题库系统:建立试题库,能够随机生成不同的试卷,供学习者进行测试练习。试题库的题量相对要大一点,难度要适中,应尽量涵盖所有的知识点。

  课程资源的广泛收集是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重要一环,每一个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都需要课程组的成员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完成。为做好此项工作,团队每个成员都应注意以下方面。

  分工协作:课程组成员分工承担任务,每一位主讲教师负责所讲章节的基本内容,非主讲教师协助主讲教师完成整理、修改、上传等工作。

  收集网上材料:网络上的资源广泛及时,更新也比较快,要注意搜索、整理和归类,并注明出处,及时上传到课程网站上。

  收集自主资源:课程组的主讲教师平时的授课资料、实验资料、授课课件以及外出培训学习的相关资料,都要及时地进行积累和整理归档,这些均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收集学生资源:这里主要是指对学生通过实训而完成的作品的收集。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的优秀作品对下一届学生的学习能提供很好的鼓励和帮助。

  从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知文件及指标体系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共享”和“精品”这两个词上。共享是指资源要通过网络提供给所有有需求的学习者,精品是指资源的质量。要树立精品意识,明确建设精品课程并不是简单地搞好课程的课堂教学就行,提供的优质资源要能够为学习者获取知识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提供帮助。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涵建设。

  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教育,强调的是“能力本位”,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教学中要体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优秀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体现在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优秀的人格魅力、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等。

  实用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要体现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综合性和可行性,理论与应用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课程组在与专业课教师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开发实用型的教材,也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非常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

  严格的教学管理:要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学校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工作,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考核与监督,保证教学质量。

  以职业教学名师为引领的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成本会计实务》,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丰富为基本要求,校企共同开发、完善课程全套资源。通过互联网课程空间所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使学员熟悉成本会计实际岗位要求和成本核算业务操作流程。在课程设计时树立为学习者提供网络教育资源使用无障碍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课程学习者及资源使用者的客观需求,达到开放共享的目标。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作为长沙市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课程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在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建设期内要进一步更新课程基本资源,同步支撑专业教学。课程资源的配置和应用,可以反映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及课程设计,充分展现课程建设团队的教学风采,是空间课堂建设的重点。本课程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划分21个成本项目,完成课程基本资源建设:课程介绍:主要是初步介绍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习要求,也体现成本会计的课程特色,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发展趋势、课程展望、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已经具备的教学条件等。课程标准:以纲要形式介绍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适用专业、修课方式、参考学时、参考学分、课程地位及作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安排、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深度分析、课程内容设计范例、教学组织模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学习指南:是成本会计课程的导学,是教师对学生学好成本会计课程提出的有针对性与适用性的的建议和指导。教学日历:是教师实施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具体时间安排与分配,通常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包括授课周数、授课内容及对应时间、课堂作业、实验实训安排等。考评方式:是教师依据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课程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知识、态度、技能的全方位的评价方案与标准,包括考核的方式、内容及地点等。电子教材:是指课程组老师原创开发的成本会计教材的电子版,方便学员学习本门课程时对照演示文稿等配合使用,成本会计教材将在建设期内公开出版。重点难点:是对成本会计课程每个项目的教学侧重点及难点的突出列示,通过分析每个成本项目的重点难点,为学生学习相关成本项目做好充分准备。教学设计:是针对成本会计具体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的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进程、学生活动、课堂提问、内容编排、教具准备等。微课视频:是在每个成本项目下按知识点录制的,使用录屏软件以微课的形式展现,基本涵盖整个成本会计的内容,数量较多,初步为40个以上。包括教师根据成本会计课程知识点录制的微课视频、实验实训演示视频等原创资源(原则上每个为5-10分钟),采取MP4格式(标清或以上)。教学课件: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讲解和演示某个成本会计知识点、技能点所制作的教学资源,要求制作精美、图像清晰、放映方便,能通过常用的360等浏览器正常使用。典型案例:是与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相关的知识点对应的有实际意义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具有典型意义,能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也可涉及一些与成本核算、分析、管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课程资源由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组成,课程拓展资源是指能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进而提出拓展性问题,并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包括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成绩评定等。拓展资源能充分反映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特色,具有易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它能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是重要的交互性辅助资源,也是课程资源实现大众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库:除基本资源中用于成本会计课堂的教学案例以外,提供的用于课外拓展学习的多个案例。一般是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也可以是教师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概念库:主要提供成本会计课程涉及的相关概念,如成本岗位、作业成本法、品种法、定额法等。图片库: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成本核算的流程,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以及企业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成品图片等,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有更直观的感知。在线作业:在线作业系统具有布置作业、批阅作业、修改作业、统计分析等功能,可以在限定时间内规定学生提交作业,老师在网上即可完成作业批阅及管理。在线测试:教师事先通过在线测试系统录入成本会计试题(单选、多选、判断及核算分析等),然后从题库中智能组卷或手工组卷,以更加真实地考察学生的理论与实操能力。在线答疑: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在线提出发现的问题,由老师适时进行回答,给学员答疑解惑,相当于一对一教学,能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学科专业知识检索:通常是提供网络上已有的,与成本会计课程相关的知识检索系统,提供相关网址,如专业论坛、专业技术网站等。在空间课堂建设中,拓展资源是在基本资基础上的拓展深化,更具多样性、交互性,是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资源。由于课程建设期只有一年,而这些拓展资源的搜集准备需要较长时间,拓展资源的运行使用对于计算机配置及相应的软件、系统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在经济上、技术上课程组不一定都可以达到,但这是空间课堂建设的方向,课程组将全力以赴,尽力做到最好。在准备资源的过程中,课程组主讲教师要负责搜集、准备、积累平时的授课资料、演示文稿、实训资料、专业视频等相关资料,有序进行积累与整理归档,上传更新。同时也要注重搜集整理其他相关网站上的资源,做好空间链接,力求更新迅速,与时俱进。

  第一步: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了解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对知识与技能的具体要求,对省内外同类课程深入学习和研究,取长补短,课程内容进一步更新、充实、完善,开发原创教材及实训题册(纸质档、电子档),并公开出版。第二步:加强教学科研,鼓励教师定期到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去调研并深入学习先进的网络课程制作技术等,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第三步: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的新途径,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加快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步伐,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网上答疑、在线作业、在线测试、在线实训等。第四步:完善本空间课程建设配套的规章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质量检查,对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微课视频等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完成相关成本会计论文的发表。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至2010年,教育部已累计评审出国家精品课程3 892门,建设成效非常显著。精品课程建设对推动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可归结为:(1)引导各高校关注教学质量,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注重从规模到内涵的发展。(2)强制性地让高校加强课程建设及课程资源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与资源共享。(3)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教师投入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4)使教师和学生受益,部分实现了资源共享。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各种问题,除大家公认的学科分布、知识产权外,还存在以下问题:(1)重建设、轻共享。各个院校对精品课程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除本校外,其他学校使用少,共享率低。(2)重评审、轻更新。各个院校关注课程评审,关注评审指标,但评审过后,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更新率低,对网站维护不够。(3)互动性差。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使教师与学生或使用者互动。(4)定位不准。许多精品课程建设是为评上国家精品课程,关注的是评审条件,不是更好、更方便学生的使用。(5)视频较少,不能很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5 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由此可见,精品开放课程不仅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转型与升级。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12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又颁布了《关于开展2012年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推荐范围、推荐条件、建设要求等等。

  根据上述文件和《2012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原课程的衔接,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在原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转型和升级。

  根据文件精神,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目的有显著的区别。因此,从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从建设目的、服务面向、建设思路、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转型。其中,最重要的转型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求服务对象从服务于教师向服务于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转型。

  从单纯的面向教师转型为面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不善于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变,实质上要求教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更

  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自主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5 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这就明确要求新的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应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两者之间应该在团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有良好的衔接。

  1.团队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并且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新的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新团队应该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行业企业的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2.课程内容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新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领域的发展,进行补充、完善和提高。

  3.课程资源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了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学习指导、习题库、典型案例库、素材库等内容。这些也是新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本资源要求,应通过规范化、格式化整理,加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中,避免资源浪费。

  服务面向的转变要求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和目标。

  1.课程目标的转变升级核心是在注重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即要关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自主学习的方法、技能等融入课程目标。

  2.对高职高专课程内容的选择(升级)应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计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开发应强调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职业岗位技术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转变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意识和方法。

  4.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分为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课程的基本资源要求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反映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的教学风采。课程的拓展资源要求有一定的社会覆盖面,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课程资源应丰富多样,以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将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提高课程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行有效学习,使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彰显,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我院的“建筑装饰设计”课程2007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当时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仍是理论+集中实训的模式。在总结多年课程建设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2012年申报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对原课程的转型、衔接和升级,其课程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团队是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企业技术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组建的。团队负责人有丰富的教

  学经验和课程建设经验,主持过多项校企合作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团队成员也有多人多次参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且成效明显。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了课程建设,并承担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建筑装饰设计”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课程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家居、办公、餐饮、商业、酒店等不同类型建筑空间的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必备的基本知识,掌握一般装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建筑装饰设计创作、表现和沟通表达能力及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质,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质的形成。

  课程开发设计总的思路: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知识、能力、素质分析——课程内容解构与重构——项目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评价设计。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前提,校企共同对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共同确定本专业学生所需的课程知识体系、职业技能和素质目标,重构课程内容。

  2.以任务布置——现场采寸——采寸图绘制——方案与提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提案审核——施工图审核——综合评价的实际设计过程为导向,设计工作项目和学习情境,并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建筑装饰设计的基础阶段、初步阶段、提高阶段、综合阶段,按照教学周安排课程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序化。

  3.“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所培养的职业要是建筑装饰设计基本能力,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建筑装饰设计基本问题的能力,即要能掌握建筑装饰与空间、材料、造型、尺度、艺术等方面的关系问题。经过大量行业企业调研,装饰设计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更需要大量工程项目的实践。因此,应围绕建筑装饰设计的基本问题,对原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理论课+集中实训的旧的课程模式,引入典型的工程项目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每个项目中。同时,在兼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项目过程系统化原则的基础上,突出项目主题(重点能力培养目标和主要侧重的内容)。全部课程内容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形式融入项目中,形成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装饰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我院现有的工作室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对内结合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对外承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的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融课程、教室(工作室)、生产实践为一体,变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使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实施工学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1.联合上海松下盛一国际企业,引入松下系统先进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场采寸标准、采寸图绘制标准、方案与提案设计标准、施工图设计标准、提案审核标准及施工图审核标准,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2.引入企业全套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开发,完善工程案例的任务书、投标书、虚拟演示动画、方案图、施工图、施工过程图像、竣工实景等内容,作为学生研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开设校园威客,承接并满足周边区域企业、个人等公众的服务需求;设置项目源信息、项目承揽、项目指导、项目提交等对外承接真实工作任务的通道;打通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资源沟通渠道。

  4.开设课程论坛,加强师生互动。论坛有作业区、共享区、交流区、精彩转贴等,以此加强师生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

  要内容,直接引领课程建设的方向。通过“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采取“衔接、转型、升级”的建设策略,既要处理好与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衔接,又要对其进行转型和升级。同时课程建设一定要体现高职课程的特色,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

  [1]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11):6-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如何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组织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体系,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从目前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建立时间一般较短,工作重点常立足于开发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等外延建设,作为内涵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专业资源库建设虽然越来越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重视,但从建设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对专业资源平台建设的理解不到位,容易将课程资源库和专业资源库混为一谈。专业资源库不仅包含了课程资源库,还应包含本专业的企业资源(如岗位设置、岗位技能表、企业名录、生产场景等)②对专业资源平台建设的目标不明确,没用充分考虑和发挥平台用户、资源类型及配套硬件之间的联动关系。③对专业资源库的建设过于乐观,没有脚踏实地建设属于自己的资源库,单纯为了建而建。有鉴于此,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专业资源库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从目前各院校整体情况来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都是系统且完整的,因此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课程资源——即课程素材。按照这一思路,可以将整体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课程素材积累、特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

  课程素材积累是指以课程为核心,按照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的要求,按照各任课教师的实际需要,积累电子版素材,一般包括视频、图片、文档等。这种积累应该以其与课程进度的关系进行同步,素材怎么用,在哪个阶段用,都应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加以注明。这个阶段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将现有素材“用起来”,并按照需要进行补充。特色资源建设是指在用起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将各种渠道搜集来的素材进行重编和整合,把具有本单位特色的资源“做出来”。网络课程建设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就业以岗位为指引建设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应至少包含课程讲述、习题库、实训方案等视频音频资料。

  硬件环境是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支撑,主要指覆盖全校的网络系统和多媒体教室等。把前期积累的课程素材“用起来”,就必须有一个方便使用用和播放的硬件平台。从目前各高校建设现状来看,一个能良好运作的网络多媒体环境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无法达到绝大部分覆盖,甚至网络的使用也很滞后,导致所积累的资源仅局限于特定时间和特定个人,无法达到使课程素材在使用过程中检验和改善的目的,也就无法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目标责任的分解应以课程体系为主导,在各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资源积累的效果,有必要将一门课程的素材积累工作分配给全部任课教师,然后定期讨论课程素材,最终以最优素材的规划教师作为该门课程资源积累的负责人,并由负责人及若干成员共同承担后期资源开发与制作和网络课程建设任务,逐步形成以贡献为主导的资源建设团队。

  从各高校实际情况来看,课程资源的建设,尤其是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制作,已经不是教师团队能够顺利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整体安排解决方案,一种效率较高的方案是引进课件制作专业团队,如各种专业素材,尤其是电子素材制作团队,能够较快速的实现教学团队的想法,甚至是整个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都可以借助专业的软件开发团队来完成。

  国内外同行认为,平台不是结构越复杂、档次越高就越好,应重点研究其使用要求。资源库建设目标之一是通过IT技术将重点专业优质教学资源有序集中起来,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在建成后,能实现任何一个专业资源库满足同时在线多用户访问的需求。在建设过程当中,应积极学习技术领先单位的建设经验,少走弯路,走有自身特色之路,建好、用好专业资源库。

  [1]周建.高职院校专业资源库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06).

  [2]戴勇.高职院校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03).

  专业资源主要包括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进程、实践教学体系等教学资源。首先,对公路运输管理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深层次、广泛的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形成专业调研报告、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和就业分析报告;其次,在专业调研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将核心能力筛选、序化和重构形成专业核心课程;最后,建设和完善专业考核标准、毕业条件等教学资源。

  在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运输管理实务》、《运输安全管理》、《汽车客运站务管理》、《城市公交管理》、《运输市场营销》五门核心课程,构建五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核心课程标准:每门核心课程负责人在课程调研的基础上深度分析该门课程映射的核心能力,并将核心能力进行筛选、序化和重构,形成课程内容框架,构建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2)教材及校内讲义:每门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课程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教材可以是公开出版的教材,也可以是活页讲义。

  (3)教学课件:开发独立的教学课件及课件辅助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课件,不是传统简单的PPT电子资料,而是将任务单、教学案例、视频资料、动画等集成一体的现代化教学课件。

  (4)题库资源:一改传统任课教师独立开发题库的做法,课程小组共建题库。每门课程开发试题库十倍量的题库资源,题库题型丰富,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后的课后练习及考试需要。

  (5)案例库资源: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教学案例库,案例素材均来自于企业生产实践一线,由企业真实案例编撰而成。

  (6)视频及动画资源:开发适合课程使用的视频资源,将企业真实的运输生产过程情境通过拍摄小视频的方式做成视频资源,方便学生形象地掌握和了解真实的生产流程及所需的业务技能。

  教学资源库是各类教学资源的优化和集成,涵盖了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知识点,适合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交流互动,为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效保障。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便的网络平台,适合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面向自动化专业,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把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汇集教育教学改革最新成果的、开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并在全校同类专业中推广,实现资源共享。

  ①制订资源建设标准。根据学校专家制订的应用基础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该专业的基本要求,规定好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总结并创新建设该课程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的修正、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创新总结、教学论文的发表、教材选择或修订等。

  ②核心资源建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资源库的核心资源是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直接应用的资料。核心资源包括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试题库、习题库、实验教学视频等。核心资源的建设应紧扣课程大纲要求,契合专业建设思路,保证资源建设的准确性和先进性。

  ③辅助资源建设。学生普遍反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较难学,它的基本概念多而杂,基本原理抽象不好理解,基本分析计算方法需注重“工程性”和“系统性”。为了使教师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建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辅助学习资源,其内容包括重点知识点的动画演示、重点电路的虚拟仿真、电子技术应用案例、元器件资料库等。

  ④特色资源建设。结合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EDA技术等相关课程及其实训课程,项目组可开发虚拟电子产品生产车间、电子电路分析制作调试虚拟实训室等实验系统。可通过组织电子技术实验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电子爱好者协会等活动,让学生利用课程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确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标准,然后再确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点,最后确定各个知识点的素材应采用的媒体表现形式,包括动画、网页、录像、文字、图形图像、仿真文件等。对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各章节知识点分析如下:

  ①半导体分立元器件包括:半导体基础、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场效应三极管。

  ②基本放大电路包括: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射极输出器、负反馈、多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

  ①教学文件库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指导书、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论文、教材等。

  ②教学素材库包括:动态抽象的知识点做出的动画素材、重点且典型的知识点做出的微课视频素材、课程相关图像图形素材、案例素材及课程相关材料。

  ③试题习题库:结合历年来教学经验,参考各种教学资料,首先编写不同题目类型的习题库,按照章节将习题分开,再按题目类型(选择、填空、计算)分类输入网站数据库。学生可从网上做题并提交,老师批阅回复。

  ④教学课件库: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时、不同层次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开发不同深度的教学课件,组成教学课件库,供教师教学使用,学生也可参考自学。

  ⑤实践教学资料库:注重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原则,建设实践教学库,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应用案例、实验仪器介绍、实验电路仿真、实验教学课件等。

  ⑥制作网站,并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在网站上开发各种虚拟电子实验室,利于学生自主做实验。组织各种电子技术相关活动和比赛,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

  在资源库的集中建设完成后,立即开展资源库的应用推广。推广范围可从大学到社会,推广对象可从学校一线教师到广大学生,利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方式,逐步扩大影响,提高利用率。为保证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教师和学生开发的课程新资源可随时加入资源库。

  作者简介:汪振纲,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高级技师,研究方向:高等会计教育。

  以会计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建成内容权威、资料齐全、功能强大、使用便捷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能引领高职院校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习实训,提升有关专业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要由行业主导在教学资源库中搭建“工作任务解读”和“岗位能力标准”两个平台,帮助师资及时了解会计的职业要求和能力需求,促使师资以会计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会计工作能力为目标,不断完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二是师资可通过共享教学资源库不断更新的优秀课程、海量教学素材和行业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习先进教学模式。三是师资可通过教学资源库提供的各类教学辅助、互动交流、虚拟实训、在线测评等功能,加强师生交流、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生活在网络信息环境中的院校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信息获取知识技能,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环境也必然是数字化的。因此教学资源库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在专网上搭建“以学为中心”的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既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自主获取知识和资源,实现“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同时又适应当前学生的受教习惯,也让学生更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存环境。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联合了院校、行业单位共同参与。建设团队要细化建设计划和分工,让院校发挥教育人力资源、教学信息资源、实训设施资源、学术成果资源等优势,让行业单位发挥行业专家资源、行业信息资源等优势,取长补短、拾遗补缺,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以提高会计岗位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在具体教学资源内容建设和服务平台功能设计开发工作中,建设团队要遵循会计职业教育规律、会计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力争做到让师生能“学有成效、教有支撑、用有依据”。要按照“团队组建―调查论证―框架设计―资源建设―推广应用―评价反馈―持续更新”的路径进行建设。

  要成立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聘请会计职业教育专家和领导成立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导小组,设置首席顾问,尽可能跨区域组建开发团队,团队内的职业院校要求专业实力强、各具特色,团队合作能够优势互补;要选择与资源库专业性质相符的全国性行业和代表行业水平的先进企业,把先进的生产实践资源引入资源库建设,为资源库建设提供实质性支持;要构建起完善的团队组织、项目管理、开发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好各成员的积极性和作用。简言之,要确定核心课程负责人、参与院校与参与成员、内部组织机构。通过学习研讨、任务认领、集中布置的方式,明确建设目标、总体任务、具体分工和工作要求。

  组织行业、院校和技术单位相关专家研究确定资源库框架与层次,确定资源内容、要素和技术标准,并对项目开发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完成资源库项目的顶层设计。具体而言,进行市场调研;分析论证就业面向与就业岗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职业岗位行动领域,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分析职业岗位能力与知识素质要求;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资源建设整体方案。

  从单位用人需求出发,围绕会计各项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要求,结合会计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建设会计工作任务解读资源、会计岗位能力标准资源、会计专业课程资源和会计专业各类素材资源。

  1.梳理会计岗位任务框架,解读会计工作任务。根据现阶段财政部和各地财政厅有关会计队伍建设的文件和工作规范为主要依据,深入一线调研会计队伍建设现状,梳理、构建会计岗位核心任务和拓展任务框架,并逐一细化制作成包括“任务来源、任务描述、支撑能力、支撑课程”为核心内容的会计工作任务解读资源。

  2.分析会计岗位能力体系,整合职业能力标准。根据支撑会计有效完成岗位核心任务和拓展任务的需要,分析各项会计工作任务背后所必须具备的岗位专业能力,并逐一细化制作成包括“能力描述、能力标准、对应任务、支撑课程”为核心内容的会计岗位专业能力评价标准体系资源。

  3.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会计专业课程。依据会计专业能力要求和培养目标,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成若干门核心课程教学包资源,若干门拓展课程教学包资源,每门课程教学包含教学纲要、教材、课件、教案、考核方案、习题集、案例集、课程录像等共享内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会计职业基础》、《出纳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会计综合实训》同时考虑到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迁移增设了《会计制度设计》、《审计实务》、《行业会计比较》和《财务报表分析》等专业拓展课程。对调研中发现的“各院校课程名称不同但实质内容基本相同”的问题采用建立“课程类似名称智能库”的方法解决。

  4.支撑会计专业教学需要,聚合专业素材资源。一是依托教学资源库各建设单位的科技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集在线浏览、智能查询、及时传载、教学辅助、网上学习、互动交流、在线测试等功能于一体的资源库网络服务平台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底层为素材中心,素材是建设子库的原材料。素材中心的素材来源于不同的建设单位、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其用途多种多样,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不断地更新与充实,因此素材中心要解决资源的“有序标识”、“海量存储”、“检索引用”等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将素材定义为“一个独立的文件(计算机存储概念下的)”,有规范的“文件名”(设定一定的规律),每个素材用“服务对象、媒体类型、研制者、子库、服务领域”等5个要素进行标识,当然同一素材对应的服务对象、子库等都将是一对多的关系,在素材上传过程中就可以确定各要素,以便计算机存储、检索、引用。为有效管理、检索、应用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海量资源,有必要对所有的资源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有序地组织与展示,由此引入“子库”的概念,即所有子库都建立在素材基础上,或者说是引用素材搭建而成,面向应用(应用领域或使用者)的资源组合,素材应尽量避免重复,而子库应尽量以便于使用来组织可以有多个备份。二是建设各类教学资源,包括以“任务来源、任务描述、支撑能力、支撑课程”为核心内容的“会计工作任务解读平台”;以“能力描述、能力标准、对应任务、支撑课程”为核心内容的“会计岗位能力标准平台”; 以“教学纲要、教学指南、电子课件、教案、考核方案、案例集、习题集、课程录像”为核心要素的“会计专业课程平台”;集习题库、政策法规库、视频案例库、文本案例库、文献库、教材讲义库、bsport体育虚拟实训系统库、实训设施库为一体的“会计专业素材平台”。

  5.制定专业标准库。专业标准用以指导会计专业办学,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修学年限、师资、实训实践条件等方面的标准。课程标准用以指导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主干课程的确立及具体某门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及评价的指导性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个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应围绕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谁来培养”,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进行描述和设计。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对本专业的技能实训进行分析与梳理,构建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框架。主要体现:职业性,实训基地力求体现职业的真实情境,建立模拟、仿真、全真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整体性,实训基地建设围绕职业能力目标及要求,建立能够适应各种职业需求的实训基地和综合实训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开放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能满足学生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和学生课余训练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练习提供条件;先进性,实训基地从项目创设、设备投入、使用理念、职业情境的设计等方面体现出在同行业中呈先进水平。

  6.其他子库。职后学历教育子库既属于学历教育教学资源,也属于继续教育教学资源,该子库建设主要为了满足各层次在校生和会计工作者提升学历的需要。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函授、自学考试等各类在职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的课程包等资源。职后学历教育资源的建设参照前述的专业标准库和网络课程库进行,其课程建设与职前学历教育课程要能够有效衔接和统一,凸显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学习者的个性需求。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库主要为会计教育的继续教育机构及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服务。为会计继续教育机构提供培训方案和相关资源,为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工作者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职业资格培训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培训、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培训等内容。每类培训项目建一个培训包,培训包内容包括:项目简介、项目大纲、项目方案、单元教学讲义、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作业习题、实训项目与要求等内容。

  资源库网络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导入相关教学资源后,先对联合建设的各行业和院校提供服务,通过联建单位共同使用,综合测试资源库网络平台的结构、性能和安全,并及时了解各类教学资源使用情况。针对存在问题,组织专家商定完善方案,采用边建边改的形式,完善各项细节,使其基本达到预期使用效果。

  将修改、完善后的资源库平台,对外全面开放。网络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内容为网络平台框架构建、可持续发展设计、资源标准规范建设和平台工具建设等。建成后能够满足专业在校学生学习、会计人员教育需求,为会计教育提供优质共享教学资源与服务,建设集教学资源集成与共享、教学资源个性化定制、成果推广与利用、人才信息采集与等功能为一体的,并能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演进而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同时,组织开展资源库应用培训,宣传、推广资源库。资源库验收后,将组织并鼓励院校和单位加入到资源库建设队伍,根据教学模式改进、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等情况持续更新资源库相关内容,保证资源的先进性和权威性。

  总之,要加大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努力建立以应用为出发点、与会计职业岗位群对接且具有普适性、可拓展的专业课程资源,满足教师教学、教研和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满足社会在职人员自学、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社会大众了解该专业相关知识的需求。

  工程地质课程使用优慕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有:课程介绍(课程特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师信息、课程元数据结构、基于元数据结构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讨论区、课程作业、试题库及应用、播课单元)、课程学习单元设计,应用于辅助教学。

  使用优慕课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在校内外完成知识的学习任务,而课堂则变成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利用微课、视频实施教学,有如下鲜明的特点:(1)教学视频短小精悍,大多数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2)教学信息清晰明确,主题突出、内容具体。(3)重新建构学习流程。(4)复习检测方便快捷,反馈及时、针对性强,有利于教师线.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土建工程中处理工程地质问题能力为主线,贯穿课程的始终。将工程地质项目分解为工程地质基础知识、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技能训练四个学习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每一阶段工程地质知识的应用过程,以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由于每个学习情境的特点不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综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方式。总体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6所示。

  工程地质课程使用优慕课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学生、教师点击网站,实现在线辅导、异地现场指导的功能;学生利用网站的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实现网上学习、网上练习、网上交流和网上测试,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其中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除上述资源外,还包括学习指南、课件教案、应用案例、教学录像、实验实训、课程作业、课程讨论、在线测试、创新教育、专升本、职业资格、拓展提高、课程扩充性资源网站等。

  课程管理页面包括课程维护、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师信息、课程通知、选课学生管理、任课教师管理、权限管理、元数据管理、课程间共享、模板选择。

  包括微课视频、说课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复习题库、教学成果、教案、工程地质相关网站、网址、教学活动页面(含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个人资源、项目化教学、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播课单元、随堂建议)、课程建设页面(含课程学习、教学资源等)、学生访问管理(含选课学生管理、学生学习统计、成绩管理、任课老师管理、权限管理、教学活动)、元数据管理、课程通知。

  2014年建成《工程地质》课程优慕课教学资源平台,初步实现信息化教学。经过多次建设,网站内容不断补充更新,建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鲜明的课程特色。

  网站有专门的网络管理员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学生、教师点击网站,可实现在线辅导、异地现场指导的功能;学生可利用网站的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实现网上学习、网上练习、网上交流和网上测试,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其中《工程地质》课程优慕课教学资源包括:

  学习指南:有课程简介、课程标准、考核方式与评价办法、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录等内容,可帮助学生了解课程,明确学习目标。

  课件教案:有各学习领域的PPT教案、电子讲义,可以帮助学生预习或重温讲课内容。

  应用案例:有创新、工程应用等案例的PPT和动画视频案例,展示工程地质的应用领域,学生可结合实例进行自主创新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

  教学录像:有主讲教师的教学录像(理论、实训、创新教育)、工程地质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实验实训:有实验实训项目10个、实验实训指导、教学PPT课件与视频,学生可在实验课前对实验实训内容、过程进行预习,课后可复习有关实验实训部分的内容,在网上可观摩试验课程实验实训全过程。

  在线测试:内设自我测试(近160题)和错题管理,学生既可在每个领域学完后进行知识测试,又可选择各个学习领域知识混合测试,还可实现往上提交判分,让学生自行评估对知识概念的掌握情况。

  专升本:内设与课程相关的专升本考试辅导资料(如考试大纲、近年试题、复习题等)及专升本函数学习辅导资料(课件、PPT等)。

  职业资格:内设与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的辅导资料(如考试大纲、近年试题、复习资料等)。

  课程扩充性资源网站: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课程扩充性资源十余个网站,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最新的工程案例、工程资料、工程图片、专业前沿等信息。

  现已上网的网络资源门类基本齐全,但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努力完善:进一步努力完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互动交流平台”、“视频课件”、“网页课件”、“课堂录像”等;开发课程实践资源,体现出以实践带动理论,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并在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上进一步优化。

  [1]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上海教育科研,2014(8).

  [2]田爱丽.慕课学习、翻转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慕课学习与翻转课堂实施研究掠影.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4(5).

  [3]赵杰,赵才甫.“慕课”与中小学教育改革.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5).

  物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初步建立正确的客观物理世界的图景,培养其物理思维的能力.目前普遍使用的物理教材,主要是以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主,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不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规律的发现,还是物理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思维能力和抽象过程.如牛顿运动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都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运用分析、综合、推理和归纳而总结出来的.基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机械地解决静态的模型化的问题,埋头于大量的枯燥的练习,而把物理学解决实际间题的完整过程和思维方法割断,从而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要求相悖.因此,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须改变.

  近年来,计算机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让计算机技术进入中学物理课程,成为物理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加强物理课程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构筑信息技术平台,实现物理课程与计算机技术的整合,探讨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及基于教学资源库的案例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实践意义.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以教育需求为前提田,遵循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对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关人员,如任课教师、技术组人员,应当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使各部分人员掌握工作的技术细节,明确资源建设项目的目的和整体实施计划.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主力是工作在教学最前线的教师,他们了解教学中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因而应由他们来确定资源建设的详细内容(具体按教学大纲和课程目录的顺序划分要建设的资源),细化到对资源每个属性的具体要求,以便于技术人员制作.制作时,技术人员应当参考任课教师的要求,以知识点为基础,将各素材在资源库进行多元化的表示,包括图形、表格、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维信息的集合.

  教学资源库的设计将传统的浏览器/Web服务器的两层体系结构扩展成浏览器一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一数据库服务器三层体系结构.采用JAVA技术架构设计的多层B/S结构:JSP +SERV LET -f- J AVABEAN实现MVC三层模式,后台数据库使用My SQL Server 5. 2.

  1)系统管理.通过系统管理功能,管理员可对教学资源库服务进行配置;对系统相关用户信息、用户权限进行管理,确保不同类型、不同角色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管理资源的上传和资源的;系统的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

  2)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分为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教师模块提供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时所需的一些资源,如教案、教辅资料和教学案例等.学生模块提供关于学生在课后自学或复习以及进行知识扩展方面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单元知识以及与学科有关的网络课程等.

  3)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模块对资源库内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包括资源的分类、入库、更新、查询、检索、上传、下载等.系统地管理资源,使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等.

  4)资源维护.作为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允许有权限的用户将教学资源上传到资源库中,并对资源的相关信息(如名称、编号、学科、类型、使用对象等)及其存放进行管理;对一些资源的使用过程进行组织;上传资源者可对其拥有的资源进行编辑及相关属性进行修改等.

  5)论坛.论坛是教师(资源共享系统的使用者)、学生与建设者之间交流的工具.当然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此板块进行交流等.

  本课题研究设计的教学资源库,具有安全稳定、可广泛共享、方便易用的特点.有效地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化,把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与现代化教学设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最早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来在医学和工商管理等教学领域得到推广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对中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地促进作用.

  随着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的广泛开展,人们开始探索适应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通过构建教学资源库,将案例教学法更好的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去.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案例教学法可以改变枯燥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主动学习的效果,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所在,改变“填鸭式”的呆板的教学模式.此外,案例教学法可以贯穿多个知识点,实现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使学生达到综合把握知识点的效果,把零散的知识点以不同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综合思维,避免片面性.案例教学法还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联系在一起,防止二者之间出现脱节.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物理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理论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优势,将教学及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分层次、有条理的构建到教学资源库中去,便于教师和学生检索、使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将物理课程中的教学案例,以静态画面的形式投影到屏幕上,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观察;对于一些复杂的动态过程,能够进行动态的演示,使抽象的过程形象化;对于一些无法用实验进行演示的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显示出来.可见,基于教学资源库的案例教学法对于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

  物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教师对于课程的科学建设与课堂指导.一方面,在任课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由课题组成员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收集整理相关知识点,构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库.依托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库,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从教学资源库中选取适当的素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形象生动、直观的演示课程中涉及到的实验、例题,诱发出学生的直观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索兴趣.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带出问题,通过问题及问题的解决阐述相关概念及理论,引导学生善于归纳,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

  在物理课程教学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要重点开展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开展创新型实验选题、案例、指导模式等系列研究.课上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课程着重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验证性实验,另外安排了部分练习和探索性实验,因此,除了要注意演示实验的形象、生动、有趣外,更重要地还应注重可见度,以增强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将群体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教学实践充分证明,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演示实验导人新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因此,物理实验教学更应当与计算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

  本文对计算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将其主要优点总结如下:

  1)演示静态内容,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利用多媒体可以“解剖”复杂的实验仪器,让学生了解仪器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使用原理,使学生对常见仪器的使用有深刻地了解.

  2)演示动态变化过程,使抽象的过程形象化.许多物理实验虽然可以用实物仪器做,但物理过程速度极快,现象发生极为短暂,学生无法观察到.以“弹性碰撞”演示实验为例,碰撞是一个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物理过程,实验中学生只能看到碰撞前后的情况,碰撞过程中学生难以观察碰撞瞬间的变化.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延长碰撞过程的时间,通过多媒体的定格慢放,可以清楚地观察弹性碰撞的物体从接触、挤压、变形、产生弹力,然后变形逐渐消失,弹性逐渐减少,最后恢复原状,到两物体分离的整个过程.整个过程既形象生动,又能揭示物理的本质.

  3)再现微观世界,提供形象感知.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无法观察,演示实验也难以完成.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教师板书和语言进行讲授,学生普遍感到印象不深,难以理解.应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教学,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粒子散射”实验,由于受条件限制做不了这种实验,就可以将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通过多媒体技术显示出来.学生可以观察到放射源中射出的粒子射到金箔原子上,绝大多数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极个别的粒子甚至被弹回来.这样学生在实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仍可通过多媒体亲眼目睹粒子散射的情景,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