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登录:课程建设措施十篇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4-15 23:54

  据各大高校反映,语文课程在大学处境尴尬,不受学生欢迎。甚至有学者和教育界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问题进行过大规模辩论。因此大学语文的改革之路势在必行,如何加强其课程建设成为本文探索的主要内容。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公共必修课存在已有数十年历史,但与同为公共必修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相比较而言,大学语文的开设范围并不广泛。很多大学的农学类和理工类专业并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只是将其作为文科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部分纯粹的艺体院校内,大学语文被设置为校级公共选修课,但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兴趣不高,所以选修学生少之又少。

  就大学语文教材而言,其编选内容不合理,没有跟随学生心理和年龄的发展而改变,缺乏时代性。大学语文教材自90年代初期改版之后,课程内容虽然增加了一倍,但内容却大多照搬原教材,并无新颖之处。另外,在选材上严重不平衡,过分偏重中国古代和近代作品,缺乏对当代作品、国外优秀作品的收录。时代在进步,学生思想和境界都在不断提升,这种过时老旧的课程内容注定会被淘汰。

bsport体育登录:课程建设措施十篇

  到目前为止,大学语文并没有被明确归为哪一门学科,大学语文不明科属的情况导致其被视为边缘课程。学校不重视,院系不关心,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将大学语文课程进行规范和管理,导致语文相关学术活动无法开展,没有科研成果,无法吸引优秀语文教师进入大学工作,教师团队得不到扩充。如此循环,大学语文的处境终将越来越困难。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明确大学语文归属,将其划分为人文素质学科,为其建造专门的研究室,组建独立的教研团队。其中,教研队可以分设科研组和教研组。科研组成员要求均为博士学历,主要负责研究讨论课程创新、课程选材等。教研组成员要求具备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主要负责课程教学。

  一门学科想要得到进步和发展,必须定位明确,目标精准。现阶段各界人士对大学语文的定位大多不准确,存在很大偏差。大学语文是一门特征鲜明、目标明确的学科,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其工具性、审美性、基础性和人文性都服务于最终目标。所以,各大高等院校应该对大学语文进行正确定位,确定其最终目标。大学语文应该以培养学生人格品质、提高人文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提升写作创新能力为核心。

  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过程中,教材的选编尤为重要。选编内容应该具备素材新颖、教育意义强、学习价值高的特点。根据目前我国大学语文的现状,语文教材应该合理分配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作品,还应该适当选取国外优秀作品。例如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些都是对学生人格和素质培养有很大影响的作品。另外,除了大学语文教材的优化,还应该加强其他文学资料的优化。学校图书馆应该收录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当代的还是古代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从而促进学生自我修养的提升。

  大学语文教育无法进步的原因很多,除了教学内容无趣,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守旧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教师上课思维单一,依旧采用传统的讲课模式,忽略学生思维训练,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常常出现教师盲目出力,学生一无所获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学习状况,大学语文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从文学话语、文学形象、文学思想等各种方面进行分析讲解,深度挖掘话语内涵,多角度分析文学形象。就《离骚》一文来说,教师可以对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度剖析,也可以要求学生就作者思想进行辩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大学语文课程才会更加有趣味和魅力。

  针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学校应该进行精品课程创办。该课程的创办步骤可分为三步进行。首先,要求语文科研团队进行精品课程内容研究,研究讨论出值得开展且具有发展潜力的课程内容。其次,挑选出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教师组建精品教研团队,对竞选课程内容进行内容整合和熟悉,完成备课。最后,从全校各专业中随机挑选出部分学生参与精品语文课程试听。通过这样的方法,相信能够提高大学语文的影响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格养成和品行修养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课程建设也必须遵循培养学生品格的基本原则。因此,本文提出的相关建议与策略可以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性的参考,以希望我国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刘文菊.论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黄保安.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教[2003]1号)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05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制定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根据21世纪我国高职高专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系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精品课建设工作。

  自建校以来,学校设置了《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并成立了护理学基础教研室。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将我校定为部级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培养基地,2011年省教育厅又将我校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护理)专业建设点,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学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校园网设立“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专栏”。

  本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护理学基础知识及医学相关知识。坚持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总结教学经验,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幻灯片、自编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护理操作流程和同步练习等教学资料。在长期的教学中,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交流、讨论和集体备课等活动。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007年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对我校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2]。

  2.1 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建设精品课的核心[1] 根据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1.1 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依据我校“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学基础课程特点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认真研究适应岗位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大纲,改革和调整课程结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研究取得较好效果,并逐步形成了边理论边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2.1.2 教学方法 在以传统教学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护理任务、操作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面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及自主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仅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流程从以往“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分别指导”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录像教学-提出问题-教师演示-学生回示-师生共同点评-分组练习-考核-比赛-总结”新的教学方式。

  2.2 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综合性实践课教学体系 实验课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总计140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践84学时,理实比有原来的1:1改为1:1.5。此外,为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及需求,本课程实习前安排2周的护理基本技能复训,共计80学时;安排临床实习40周。在实践教学方面,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理实一体、校院合作教学模式。转变了“验证性实验”的观念,构建“综合性实验”[2]。例如:王婧,女,21岁,因右下腹剧烈疼痛来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须住院手术治疗。现已送入手术室,请问:当班护士接到住院处通知后应采取何种护理措施?

  2.3 改革实践技能考核办法 新的考核指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实验作业占5%;二是平时实践课考核占25%,三是期末实践考试成绩占70%。以必考项目和抽签考核项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试环节包括物品准备、学生沟通能力、问题的处理能力、操作熟练程度与准确性、操作相关知识等。还将名片案例签应用到技能教学及考核当中。通过反思训练强化技能操作,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应变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技能考核成绩。

  2.4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放实训室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实训室,并安排教师轮流辅导,让学生自己选择在实验课上未能熟练掌握的操作项目,随时到实训室练习,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室开放记录并及时反馈实验室开放意见,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本教学团队共13人,承担了我校护理、助产所有专业的《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平均年龄38岁,均为本科学历,高级职称4人,其中副教授2人,副主任护师2人,讲师7人,助教2人,助理实验师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知识结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

  4.1 教材建设 选用我校教师主、参编的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导论》及《基础护理学》。该教材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护理学习需要,且定位准确。根据护士职业岗位需求,按照临床实际操作,编写了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校内辅助教材《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基础护理同步练习》、《基础护理实训报告》等实训教材,达到优秀教材全面配套,教学与岗位一体化实训。

  4.2 教学资源 自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同步练习、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等。建立了护理学基础试题库,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师生可上网查询及下载共享的资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校于2007年投资近千万元建成校内护理实训中心,该中心共分三个功能区域即:模拟母婴病区、模拟护理病区及专科护理实训区。其中,模拟护理病区仿照医院住院病区设置有护理站、治疗室、抢救室、ICU病房、普通病房及基础护理实训室、阶梯示教室,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并配备有高级护理模拟人、多功能病床、洗胃机、人工呼吸机、膜式吸痰器、高级导尿模型、皮下、肌肉及静脉注射模型、婴儿头皮静脉输液模型、中心吸氧装置等,基本满足了本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5.1 随着学校的发展,护理专业生源的增加,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需进一步加强。

  5.2 积极引进高学历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5.3 重视产学结合,加强与行业合作,密切关注临床动态,使教学内容贴近临床护理发展,使之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代创新性。

  5.4 关注全国范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充分考虑护士执业的技能需要,强调“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5.5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云南农业大学自开设“水土保持工程学”这门课程以来,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本课程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前期的成绩主要有四个方面:基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初步建立了实践教学实施、管理、保障机制,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将泥石流多发区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东川和晋宁县大春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作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实践教学形式多样,课堂实践包括专题讨论、师生异位教学、项目教学、随堂章节测验等,课外实践包括章节作业、小论文、实地调查、生产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云南农业大学“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未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与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等。以上问题影响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予以解决。

  在借鉴其他院校水土保持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校的教学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出该门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如下: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学校及学生实际为出发点,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课上实践与课下实践齐头并进,组织开展与专业学习、课外科技有关的科研活动和生产实践活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常见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原理、布局、结构、功能特点、断面尺寸、CAD制图、建筑材料、稳定分析等内容,并且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水土保持工程相关的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二是不断补充本学科的前沿知识,重视水土保持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如水土流失区面源污染控制与环境整治技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水土保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三是以水土保持单位的实训项目作为教学实例,教会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四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注重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将一些“生态”工程措施的理念与设计补充进教学实践中;五是以够用为原则,简化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只要学习在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即可;六是以开发建设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设计为重点,如拦渣工程、降雨蓄渗工程、临时防护工程等,鼓励学生开展相关实践学习。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实践教学;模型演示;灾害仿线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60-02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结构的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因此,有效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手段。结构抗震设计是为了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而进行的专项结构设计,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开设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使学生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不同结构形式建筑物的主要抗震措施,这可以让土木工程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抗震防灾意识,对于提高我国建筑的抗震能力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大部分高校都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并十分重视该课程的建设。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工程类课程,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结构力学、土力学、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课程内容与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其他结构设计规范密切相关,是工作中应用最多、最广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学时一再缩减,大多数学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学时设置都比较少,课程学分一般为2~2.5,学时从24到40不等,有限的学时设置往往使老师无法全面介绍不同结构形式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具体做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主要从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三方面系统阐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及其依据的基本理论。结构抗震计算的理论基础为结构力学及结构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其中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求解涉及到微分方程的求解,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抗震概念设计的内容要求从宏观上把握建筑结构的结构体系受力特点、结构延性的概念、结构体型的规则性等方面的要求,由于在校大学生一般没有实际结构设计经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容易全面掌握概念设计的要求。抗震构造措施的内容细致繁杂,大部分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内容,学生不容易记忆掌握。由于该课程具有内容多、难度大、课时少的特点,课堂讲授的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发现将演示实验与建筑震害实例融入到理论教学的方法效果较好。实验模型的动态演示往往能够吸引绝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实验模型的亲自动手操作,可以较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分析与结构模型的实际振动反应结合起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建筑实际震害的图片和录像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带给人类的伤痛,熟悉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物在实际地震中容易发生破坏的薄弱环节,这种多媒体的展示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引起学生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地震反应谱,地震反应谱概念对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计算的基本理论十分必要。然而,地震反应谱的计算涉及到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的微分方程求解,直接从理论的角度讲解地震反应谱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笔者曾经尝试采用反应谱计算模型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展示地震反应谱的含义,效果都不够理想。后来,笔者先后用竹片材料、弹性钢片和钢珠制作了一排固定木板上的逐渐增高单质点弹性体系模型,并在课堂上采用手动输入振动的形式随机演示,同学们可以观察到不同自振周期的单质点弹性体系的不同反应,不同的学生可以亲自拿着模型随机振动并观察振动频率不同时模型质点反应的不同情况,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亲自体验中深刻体会到了随着振动输入的变化单质点弹性体系反应的不同变化,更容易理解地震反应谱能够反映输入地震动频谱特性的关键知识。笔者还使用钢板和弹性钢片制作了单榀剪切型框架模型,用于课堂演示框架结构层间变形以剪切型变形为主的知识点。另外笔者利用土木工程模型实验室的多个钢筋混凝土构件配筋模型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解钢筋混凝土抗震构造措施的具体内容。课堂模型动态演示及静态模型展示的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作用明显。

  实际震害的考察与震害经验的总结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结工程设施在地震环境下保持安全的成功经验、吸取工程设施遭受震害的经验教训,是结构抗震研究的基本途径。迄今为止的抗震设计基本上仍是经验行为,抗震概念设计原则和行之有效的抗震措施都是长期经验的总结。因此,将实际建筑震害的展示、观察、思考和总结贯穿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既生动形象,又客观地向学生展示了结构抗震研究的基本途径,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建筑物震害、亲身体验建筑物震害当然是最好的方法,目前汶川地震中北川老县城的实际建筑震害保存的比较完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利用暑假实践有机会到北川地震遗址亲身体验建筑实际震害,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在北川地震遗址对震害遗址工程中典型的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实际震害都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并且可以通过对比遗址中未倒塌的建筑物与局部倒塌的建筑物之间设计的差别深刻领会建筑结构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实现大震不倒的概念。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将建筑实际震害的图片展示和建筑模型振动台试验过程录像的形式使学生亲眼看到建筑震害,建筑实际震害图片的展示贯穿课程绪论和各种结构形式建筑物的抗震概念设计和抗震措施的始终。在绪论中,根据震害原因的不同将震害分为静力破坏和动力破坏两种,分类归纳不同结构的震害照片进行展示,期间穿插着思考提问。在各种结构形式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往往是几张震害照片跟着一条或几条抗震措施,因为抗震措施是从实际震害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这样的衔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抗震措施并记住抗震措施的具体内容。

  迄今为止,交通运输专业由于包含的内容过于庞大,尚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体例,因此,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是个关键课题。注重实践性教学、加强实践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工程技术综合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1-2]。通过各阶段的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得到较完整的工程训练[3-4]。

  本文研究与实践的目的是探索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的规律与特点,构建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加速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性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不仅包含课堂教学,同时也包含根据专业需要而设置的各种实践性教学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重视理论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与困难而忽视某些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科或专业的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体系构建不够完善,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试方式不够丰富,实践性教学环节师资队伍需要加强,经费、设备、场所需要进一步的投入与建设。

  通过这些方面的改正,有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加大实践性教学课程比例,以及在校学习与下厂实习相结合的交替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典型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在实践学习中,充分了解各种社会、经济、生产革新、科学研究信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和创造力方面都得到较好的提高。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交通运输类专业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其课程体系是在苏联同类专业基础上经过多次调整而形成的。根据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全国各个有关院校陆续设立交通运输专业,各个院校根据各自的特点不同,设置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沈阳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成立于2011年,学校交通运输学科以“立足交通、服务交通”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交通运输组织管理能力、指挥决策能力、规划设计能力,能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生产组织与指挥部门、规划设计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运输组织规划与决策、运输生产组织指挥、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5]。

  近年来,伴随着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应用,运输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导致各种运输方式由相互排斥、相互竞争转变为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从而发展成综合运输的新概念和新模式。这种新的概念与模式,即所谓的“大交通”。在这种“大交通”背景下,针对交通运输专业构建一种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使之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来,沈阳大学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上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建立了保障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学校一直支持和鼓励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大量经费建设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并与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铁路信号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友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基于此,本文优化了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文优化了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结并完善本专业各实践性教学管理规律。通过可行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规范学生实习、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优化措施如下:

  1)优化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全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

  2)制定与规范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和管理文件,建立保障措施,规范实践性教学过程,建立保障措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注重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的要求,进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本文提出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实施方案所要求的各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文件,建立校企结合的长期良好关系,并完善交通運输专业实验室,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的能力。以下介绍具体措施。

  1)提出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如何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措施的分析,研究教学改革内容和措施。提出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提出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要求,提出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方法与标准,从而完善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并体现质量标准的多层次。

  2)修订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组织编写本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教学大纲。在各大纲中充分体现提高大学生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能力的出发点,并通过实践,形成充满活力的良性运行机制,固化为学院、系的教学管理制度。

  3)提出交通运输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实施方案:改变“毕业设计”这种单一设计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信号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运输组织学”“交通控制技术”“物流配送”等内容的若干套综合性设计方案、各阶段课程设计任务书、各阶段课程设计指导书、各阶段课程设计评分标准。在2011级、2012级中实施实践,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能力。

  本文根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管理的特点,较系统地分析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构建了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力求提高大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设计性工程实践能力。经过实践检验,方案能在同类专业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1]周立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222-224.

  [2]林晓辉,曹成涛,杨志伟.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67-70,89.

  [3]尹建国.实践性教学方法及其在传统法学课堂中的运用[J].法学杂志,2013(1):21-27.

  [4]赵瑞芳,郭德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性[J/OL].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8):199.

  [5]肖倩.基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155-156.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雷要考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无提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君要考虑的重要一方面内客。首先分析了高校教师教毕能力构成并指出了教师教学兴趣对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接粉介绍了中原工学院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些措施,作为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参考。bsport体育登录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但是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也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文献指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高校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和效果的个体心理特征,是由教师个人的智力和智慧以及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建构而成的一种职业素质。并提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共有10部分组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认知能力;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学科内容的评价能力;教学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煤体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等。这些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不过我们认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还应强学兴趣的重要性。

  教师需要具有浓厚的教学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着兴趣和热情,才能积极主动的去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而且,教师的教学兴趣是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教学兴趣可以正确的培养,首先,社会应大力提倡并发扬尊师重教的美德,教育管理部门要营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教师热爱自己的岗位并愿为之奋斗和奉献。其次,教师要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来培养自己的兴趣方向。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高校需要创造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环境和氛围,需要采取正确的培养措施并认真贯彻执行。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原工学院及所属系、部在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

  教学团队建设是中原工学院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式,团队是根据各学科具体情况,以教研室、实验室、教学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并能有效指导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团队。教学团队又分为省级教学团队和校级教学团队,优秀的教学团队不仅可以带来更高的个人工作效能,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团队成员间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这对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中原工学院的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教学团队属于省级教学团队,汇聚有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全国优秀教师、校级教学名师、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承担人等,人才梯队层次合理,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的传统,建立了新教师在团队中成长的机制和氛围,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淀,在新型纺织材料、纺织材料结构与性能、功能性纺织品等方面的教学已形成明显的优势。

  课程组是一个更为基层教学组织,是一个由数名讲授相同或者相似课程的教师按照一定原则组成的教学及教学研究团队,是一个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学及教学研究群体。课程组具体任务是负责课程组内课程的日常教学,负责课程组内课程的基本建设,组织课程组内的教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等。以我院服装学院服装设计教研室为例,设计教研室改变原来只有教研室主任单打独斗的模式,下设设计理论组、设计基础组、服装设计组、面料服饰组四个课程组,并指定四位骨干教师作为课程组负责人,课程组之间的选课、协调、课程负责等都由课程组负责人来承担,这一方面给青年教师以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斓的作用。

  学校出台了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文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的讲课比赛,并要求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讲课比赛,而且对表现优秀的教师采取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等鼓励措施。

  讲课比赛的执行方式采用层次式的比赛制度,各个学院首先组织专家进行学院的讲课比赛,选出表现优秀的教师代表学院参加学校的讲课比赛,学校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的老师将随后举行全校性质的讲课观摩示范课。这项制度一方面督促青年教师积极苦练教学基本功。另一方面无形中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全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专家组听课制度也是中原工学院一直采用的增强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学校一般在各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教授等专家中抽取一部分专家组成专家组,专家组负载对学校的青年教师进行不定期的随机听课检查,专家们从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案设计、教师仪表等多个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考察和指导,督促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等。这项制度促使青年教师从课堂的各个方面提高和完善自己,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效果十分明显。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的方式并不是采用以前很多学校使用的纸质评价模式,而是开发了完善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由学生在每学期期末对自己的任课教师进行匿名评教,并把教师的评教成绩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这项制度也无形中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督促作用,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除以上典型措施外,其它的一些措施如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助课制度、青年教师互听课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也都是中原工学院采取的旨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的重点基础课程,决定未来护理人才的方向[2],学院将《护理学基础》列为重点课程建设,根据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有关标准,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重点建设,课程建设包括对课程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构建等,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实验操作小班化。每位教师带教10~15名学生,首次操作从准备用物至结束,全程在教师指导进行。具体做法是:主讲教师讲解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模仿操作练习,教师巡视辅导,纠正不规范操作动作,实验课下课前抽查1~2名学生,评估掌握的程度及操作中存在的问题。(2)团队练习。主要用于学生课余练习,将各班分成5~6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设“学生小老师”1人,每组“学生小老师”由各班课余指导老师重点辅导及考核后,再有“学生小老师”带组内同学一起训练,并对其组员考核,部分实验操作课学生与主讲教师共同带教,共同考核。经过3届学生的实验,“学生小老师”由不愿参加到积极报名参加;学生考核学生,由不认可到认可。(3)模拟情景学习。在实验课中部分项目采用学生互为“病人”和“护士”,两人角色互换学习,按护理程序步骤进行护理操作,最后要让“病人”对“护士”的操作进行评价。(4)操作竞赛练习。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操作竞赛教学。按照知识、态度、技能目标质量评分标准和操作时间要求进行学生自评,然后学生讲评,最后教师小结。

  (1)考核准备。教师统一讨论准备模拟病例,学生在监考老师处抽签模拟病例,组织组员进行病例讨论,要求对模拟病例按护理程序步骤提出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引起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制定护理目标和具体措施、措施的依据、实施的人员安排等。(2)考核过程。各组分别推荐或自荐一名学生进行5分钟的口头汇报,主要针对病例中的护理问题,制定的具体目标及措施。接着由监考老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的护理问题、护理目标是否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合理,同时还对汇报学生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判断问题的思维等综合性能力进行评价。操作考核,技能考核的学生现场5分钟内完成准备操作用物后进行操作考核,未参加操作考核的组内其他学生笔试或口头回答与操作考核项目有关的问题。(3)考核后总结反馈。考核结果,成绩评定包括病例讨论后护理问题与目标是否正确,措施是否全面、汇报表达能力、仪表仪态、团队合作、操作技能考核、技能笔试等,各项分数综合,取平均分,作为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考核分数。整个过程结束教师反馈考核结果。

  (1)始业教育进医院。组织学生课间到医院参观门诊,病人就医环境,病区病人治疗、护理环境;授课到护理程序章节时,组织学生去病房,采集病史等。通过三届学生的尝试,学生反应较好,部分学生写出参观报告中谈到对所选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改变了不喜欢护理专业的想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坚定其掌握基本技术的决心。(2)改革临床实习前实训。学生临床实习前,采取平时集训为主的形式,提前2个月左右,每周安排2次集训,集训期间采用实习组长、“学生小老师”、指定辅导老师三方面负责制度,其形式培养自觉练习为主,但加强监督机制,如1~2周辅导老师及“学生小老师”分别或共同考核集训效果。

  通过三届学生的实验尝试,其《护理学基础实践》课程成绩逐年提高,将三届学生成绩比较,其年级平均分为05届85.22、06届88.63、07届90.06;及格、中等、良好、优秀率也有较明显的变化。及格分数比例05届有1学生,06、07届均没有,中等分数比例06届比05届有下降,其最突出的是优秀分数比例从13.67%提高到64.77%并且呈逐年提高。

  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并实施了新颖的综合实践考核,优化临床见习与实习前强化实训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的更新及实践教学的现代化建设方面继续努力以使《护理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更加完善。

  工作过程系统化国际商务谈判改革是以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湖南地区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和学院内涵型建设为背景提出的,于2011年立项,列为学院的课程改革项目,团队包括4名专业教师和2名现场专家。

  经过一年建设,将国际商务谈判课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在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教学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形成特色,实现课程够用实用的原则。

  课程定位:《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英语专业一门专业拓展课程。通过以实际国际商务谈判工作过程为导向,模拟企业谈判的基本程序,使学生学习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谈判技巧和策略,主要贸易国家的风俗习惯和谈判禁忌、国际惯例和规则,能够使学生能够运用国际贸易商务礼仪和英语进行国际商务谈判。

  学习目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和要求,能进行国际商务谈判前的信息收集和整理,根据任务制定国际商务谈判方案,并进行具体的谈判磋商,能合理处理谈判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签订合同,能与小组合作完成整个谈判任务。

  能力目标:1.方法能力目标:(1)信息搜集处理能力;(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4)善于计划、有效落实和检查监督的能力

  2.专业能力目标: (1)能运用国际商务谈判技巧和策略;(2) 掌握国际商务谈判过程和要求;(3)熟悉常见国家利益和风俗习惯和谈判风格;(4)能制定国际商务谈判方案;(5)能按照方案进行谈判;(6)能灵活处理谈判僵局

  3.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2)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根据商品的不同,将学习内容整合为三个学习情境,即电子产品、农产品和化工产品国际商务谈判。每个学习情境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完成该产品的谈判任务。如电子产品就以液晶电视或者led灯的出口,将学生分为买方公司和卖方公司,分别收集产品资料和对方公司等资料,并拟定谈判方案,进行模拟谈判,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模拟谈判之后,让学生通过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进行这个学习情境的总结。

  改革创新的目标:根据就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科学分析、从而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

  改革创新的措施:第一、适应高职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减少理论教学时间,突出实践教学。第二、选择全国优秀教科书为课程教材,并根据外贸行业最新发展,调整、充实和更新教材内容,编写引导文、任务单和其他教学资源。第三、开展教学改革,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改革创新的措施:一方面规范和学方式,强调课程讲授须有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参考书、思考题和相应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灵活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各个学习情境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1)教风建设。建设目标: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激发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设措施:第一、实行备课和教案抽查制度与新课、新老师试讲制度。第二、实行竞争与择优授课制度。第三、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信息反馈制度;第四、成立教学小组,实行相互听课制度;第五、严格教师考勤与考核制度,建立教学质量奖励制度。

  (2)学风建设。建设目标: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建设措施:第一、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第二、实行自主学习,网络空间作业和模拟谈判成绩结合;第三、实行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任务评定与期末成绩挂钩;第四、鼓励学生与企业外聘教师进行网上沟通。

  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获取知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课程实践中加强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合作意识的锻炼。

  以特定产品的谈判为目标,从谈判准备、磋商(价格、付款方式、贸易方式、装运、保险)、签订合同和合同的善后事宜各环节进行练习,在三个真实的工作任务基础上,学生进行模拟谈判。

  2. 内容编排以产品类型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三个不同产品的谈判,训练他们实际的谈判技能和外贸素质的应用。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只是具体实施过程中内容不同,让学生重复的是过程,增强对于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1. 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综合应用。三个学习情境的任务基于企业真实业务进行开发,流程完整,仿真程度高。通过训练,学生能够了解外贸谈判业务的基本程序,并应用对应谈判技能。

  2. 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利用引导文和任务书引导学生做好资讯准备工作。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1.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三个平行的学习情境,而同类课程大部分是各个具体谈判过程的体现,在最后有一个模拟谈判的训练。本课程的三个学习情境就是三次模拟谈判的训练,对于学生的锻炼更多。

  1、专业教师中多数缺乏较长时间实际部门的工作经验,因此每年每人至少一个月的实习锻炼。

  1、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加大相关的投入,开展国际商务谈判模拟环境的建设,购置新的教学软件,争取把所有专业课程都能进行模拟教学,并增加3G空中教学的课程。

  2、进一步改革课程内容,按与企业业务和反映地方经贸发展特色的需要,调整、改革和设置课程内容和任务设置。

  3、进一步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在模拟谈判期间邀请现场专家加入,更好与现场接轨。

  本文系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院级教改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号:JGKC117001

  过去的几年,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学校开启第三次创业的新征程和实现高水平创新性全国高职名校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学生的愿望、教师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面临严峻的挑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规模和布局分布不均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紧跟市场潮流,教师未能及时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和行业信息,教材内容和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和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数量不足,教学科研团队有待进一步培育,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质量不高、特色不特、合作的程度不深,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故在工业4.0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高职院校专业校企共建模式,对高职院校专业的良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效指导校企合作实践,提高校企合作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上的不足,在国家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行动计划的引领下,秉承立德立新,乐学乐业的校训,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和岗位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如下:

  1、要明确把握学校教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凸出顶层设计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方向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的特色来把握,从企业需求、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就业发展三方面需求为出发点,按照五年、三年、年度的节点进行系统的谋划,明确重点开展的任务清单,理清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路。

  2、采取措施营造浓厚干事创业的科研学术氛围提高积极性和浓厚氛围,应做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尊重教师的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要尊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老师,使他们得到认可,有种自豪感和归宿感。

  (2)要定期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工作交流,形成常规性的文昌论坛活动。

  (3)逐步在条件成熟的学院建立教学团队,同时制定必要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使它们多出成绩,出好成绩,利用教学团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浓厚学术科研氛围。

  3、要建特色、树品牌、凸内涵,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工作,以适应学校的三年行动计划规划目标和培养名专业、名课程、名教师、名学生、名企业、名文化的要求,做到内涵提升,外延拓展。

  (1)加强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二级学院走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实现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

  (2)重视孝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的育人特色,营造立德立新、乐学乐业的育人氛围。

  (3)积极提升专业层次和课程转型升级:积极把国家精品课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公开课程,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知名度。

  4、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动态优化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工作的良性发展,需要创新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教学管理办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构建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这五个表分别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制定的教学计划进程表、每个学期有相应的教学安排表、每门课有对应的授课计划、每个班有一个课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节课有一个授课登记表,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教学质量的诊断和改进。

  专业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促进专业建设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种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方式,有利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紧跟市场潮流,符合企业实际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新技术的学习和推广通过校企共建把企业的最新技术和行业信息传递给学校,专业教师可由此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料,进而转变教学,并加大对行业信息的收集用于指导教学工作,大胆抛弃滞后的教材,与企业技术人员编写适合校企共同发展需求的专业教材,不仅优化了教材,推广了新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4)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节约资金,解决学校专业教学场地和设备不足问题,实现办学的创新学校的教育资源(设备、技术等)往往落后于企业生产一线,许多学校花巨资购置实习和生产设备,但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受教学进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因此使用率普遍降低,如果不添置设施设备,又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化解了这个矛盾,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重复投资。

  (5)建立以学院为主体、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价,构建由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质量反馈机制,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校中厂、厂中校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监控。

  (6)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采取有效举措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内培外引、校企互融、以老带新、技能竞赛等措施提高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企业实践、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国外培训等途径,培养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骨干教师,并完善兼职教师的选聘、培训、使用、考核制度。

  (7)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共同发展企业通过签订学生培养订单协议,协助学校制定教学课程和授课计划,使学生在校即可接受企业文化,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并达到熟练。企业不仅免除了社会上招工的麻烦,避免了招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不利因素,同时还省去了对新职工的入厂教育和培训等工作。

  (8)校企共建多功能实训基地。在数控实训基地内,与武汉金石兴机器人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共建院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和校中厂。与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武汉神龙汽车集团等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和厂中校。

  校企共建专业良性发展关键因素是人的因素,为促进校企共建专业良性发展,必须采取综合激励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专业技能水平。

  (1)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我们要综合运用激励方式,构建一种价值激励、情感激励、发展激励等柔性激励和薪酬激励、考核激励、制度激励等刚性激励的立体激励措施来调动广大教师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涉及专业多,课程内容庞杂,该课程是学生进行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其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为保证这一需求,《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机制成为有力的保证。文章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机制的思考和探索,对其他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也可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在整个建设和运行中,更应该加强各类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建设,提高各类实验室运行效率;完善各类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推进实验教学创新;注重各类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实验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学校应制定一系列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比如,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教学实验中心管理办法、岗位职责与考核办法、实验室考核评比条例、实验技术成果评审奖励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2.实验队伍培训。学校应该专门出台实验队伍培训措施,对实验人员培训和继续深造提供经费支持,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在职、在岗的方式参加短期进修班、培训班为主;以通过在职进修、系统学习以及学历培养为辅,少部分人员可以考虑安排脱产进修,重点培养。

  学校专门制定实验室管理办法。比如,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设置与调整管理规定、实验室考核评比条例、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与考核管理办法、实验技术成果评审奖励办法等。

  学校专门为设备管理制定设备管理办法。比如,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受赠、捐赠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仪器设备报废、报损、回收管理办法、仪器设备验收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办法应打印出来,张帖在实验室的墙上,以便师生可随时查询,使实验室和设备管理有章可循。

  1.学生评教。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评教活动,由学生对每门实验课程按评估指标进行打分,作为对实验教师教学效果考评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学院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实验教学老师,以便老师及时改进实验教学工作中的缺陷,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督导教学。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的老教授担任督导员,协助检查、监督实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包括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材的选用、考试以及成绩评定,帮助实验教学老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室设计、设施、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安全、环保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应急设施和措施完备。实验室应制定有安全管理制度并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时,实验教师都按规定先介绍实验室的安全条例和安全实验知识。设置责任人的消防安全检查落实情况。

  重视实验环境与安全的建设,制定有专门的环境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实验室环境卫生由实验教师或勤工俭学学生共同负责,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

  实验室场地明亮、宽敞、安全,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完备,管理科学规范,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1.内容开放。学生可以在指定的多个实验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实验;还可以提出自己的与课程相关的课题,内容不限。

  2.时间开放。每个实验室,除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可以全天开放,学生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自由来实验室完成实验;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做实验,应该有专门的指导老师给予指导。

  3.空间开放。对部分实验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学生在做实验时,可跟进企业使用设备的结构和原理;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性实验,可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竞赛比赛;允许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选择与实验课程相关的实验内容,在教师的科研实验室中完成实验。

  实验室应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建设先进、开放、服务型的教学实验室,是确保该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基础。通过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形成系统化的教与学的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实验教学有序运行和实验教学的质量。

  [1]孙建平,刘志毅.矿山机电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环节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