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10-13 19:58
本文在“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分类”(文秋芳2023)的基础上,选取近几年发表的5篇中国高校英语演讲教学实证研究文章,从“创新维度”与“创新类型”两方面对其进行评析。分析发现,其创新维度较为丰富,但创新类型仍以“引进改造”为主。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时代要求,对未来英语演讲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提出建议,拓宽现有研究,并力图向“扎根本土”或“融通中外”转变。
本研究对比了前分离型、后分离型和融入型形式聚焦教学时机对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习得难语法点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效果。三个自然班的初中生被随机分为前分离组、后分离组和融入组接受不同时机的形式聚焦教学,每组学生又被分为高低水平组。学生的显性知识通过错误改正测试测量,隐性知识通过限时语法判断测试测量。结果表明,前分离型对高低水平学习者显性知识的效果更好,而三种形式聚焦教学时机对高低水平学习者隐性知识的效果相当,学习者的显性知识比隐性知识提升的更明显。
本文基于PRISMA框架对Web of Science与Scopus两大数据库中收录的121篇关于二语教材文化内容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发现,近年来该主题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其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二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类型与国别分布研究以及教材使用者对二语教材中文化现象的感知研究两大主题;在研究方法、研究路径方面亦呈现多元视角的特点。希望通过对国际期刊中关于二语教材文化内容研究的梳理与反思,为我国未来的二语教材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每年4期。本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性与应用性结合、科学性与社会性并重,鼓励研究者以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为研究重点,支持一线教师开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研究,研究范围包含多语种、覆盖全学段,致力于为我国外语教育研究者搭建学术交流的专业平台。
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立足我国高校日语与区域国别的学科融合发展视角,在回顾我国日本研究历程、特点的基础上,考察了高校日本研究的历史地位和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阐释了日语学科与作为区域国别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日本研究之间的天然纽带关系和两者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我国高校日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的融合发展路径提出了初步思考。
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帮助广大一线外语教师更好地从事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成功发表在期刊上,提高创新知识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全文重点讨论两个问题:1)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有哪些维度和类型;2)如何撰写不同类型的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论文。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可依据维度和类型展开。维度指创新研究涉及的主题或内容,可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方法;类型指创新路径,可分为引进评介、引进改造、扎根本土和融通中外。本文对如何撰写不同创新类型的论文提出两个建议:第一,要明确各类型研究的传播价值及相关论文的写作要求;第二,要抛弃三个认识误区。
后RP时代语音教学标准及教学重点——从English After RP:Standard British Pronunciation Today(2019)谈起
世界英语背景下本族语标准不断受到挑战,一线教学面临诸多迷惑。English After RP:Standard British Pronunciation Today(Lindsey 2019)一书指出RP在英国已经死亡,这要求外语教学界回应语音教学中的两个突出问题:应采用何种语音标准来教授?该标准对现有课程框架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及世界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表明,以传播中国,沟通世界为目的的中国外语教学,应该理性地选择世界范围内认可度最高的规范作为教授标准,并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从评价输出角度来说,应转变教学理念,聚焦信息交流的可理解度,将教学重点转向韵律。师生均需拓宽视野,培养世界胸怀,培养国际交流中对待地域及社会变体的积极的语言态度。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外语教育新的变革和新的发展。从20世纪以来中国的改革来看,外语教育和外语人才是改革开放取得今天的成就和未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之一。面对世界大趋势,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和国际精准传播能力强起来,持续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为中国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这就亟须以更大的平台和更深层次的跨领域合作作为支撑,加强外语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外语教育理念。
本文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行动研究文献(1999—2022)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发展特点,这一时期可分为初步发展阶段(1999—2010)和加速发展阶段(2011—2022),总体呈现研究数量增长趋势明显,但质量发展不均衡的态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研究数量不足,研究范围有限;2)研究问题不够聚焦,理论基础缺乏适切性;3)研究范式/方法使用不够规范;4)研究的反思性及循环性不足。本文倡导研究者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本土特色理论,坚定行动研究信念,加强反思性;同时拓展研究主题和bsport体育扩大研究者群体,形成“高校英语教师+”的行动研究共同体。
本文介绍了《bsport体育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词汇表修订的基本情况,并阐释修订的目标和原则。新词汇表体现核心素养目标导向,对接课程内容的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词汇学习规律,为英语听说读写看教学提供了最为基础、恰当bsport体育的构件。本文最后提出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建议,即提倡整合性、情境性和活动性。
外壳名词具有语篇衔接和信息推进作用,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但相关语言学领域研究成果尚未在我国学术英语教学中落地。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探索如何运用“产出导向法”在学术英语课程中进行外壳名词教学。课堂观察、问卷、访谈和产出文本分析等多维数据结果验证了“产出导向法”指导外壳名词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为应用“产出导向法”开展中国特色学术英语教学提供教学案例。
本研究以实践共同体理论为指导,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探究一位高校英语教师作为评价者的身份认同及其建构。数据来源包括教师访谈、课堂观察和实物资料。研究发现,该教师兼具评价行为效仿者、促学评价践行者、评价矛盾权衡者、评价改革期许者等多重身份认同教研动态。其身份建构是教师个体与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体、机构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等情境能动性互动的结果,揭示了教师在评价政策规约性与评价者能动性矛盾和冲突下的身份权衡。本研究能够为教师评价者身份认同建构以及教师评价素养发展提供启示。
本文简要回顾语言服务发展历程,论证设立国际语言服务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该专业以现代服务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在专业内涵与定位、培养目标、学分设置、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要求、教学计划等方面突出语言、技术、服务三复合的复合型培养理念和模式。本研究对外语专业新文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启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商务英语谈判课的模拟谈判实践教学,主要聚焦驱动、促成和评价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根据谈判实践教学特点,笔者对“产出导向法”各环节应用于谈判实践教学提出反思性建议。本研究拓展了“产出导向法”的课型适用范围,丰富了“产出导向法”的互动实践教学。
我国多所高校开设的复语(外语+外语)教学模式都面临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方面的迫切问题bsport体育入口。课程实验表明,在同时教授有长期且密集语言接触过程的两门外语时,适当扩展对语码复制现象的分析和讲解,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更准确快捷地理解把握相关语言知识。对语码复制现象的分析和讲解,是复语教学模式下的有益尝试,去除了单纯“拼盘式”的多门外语各自独立开展教学带来的困境和压力,可以让学习者触类旁通,是复语教学的优化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高等外语教育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从五个方面发力,全面提高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1)创新推动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2)在“四新”建设中推进外语教育创新;3)聚焦关键领域涉外人才培养;4)打造面向新时代的外语核心课程体系,探索建构中国自主外语教育知识体系;5)以数字化构建外语教育新形态。
本文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博士研究生学术英语演讲教学中,帮助研究生将内容艰深的学术论文引言转化为易于非专业观众理解的学术英语演讲开场白演讲稿。本文先展示教学设计方案,然后根据学生及观摩教师访谈、学生作业等数据汇报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在“产出导向法”的“学用一体”理念指导下,本教学实验的促成环节培养了研究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关键能力”,提升了教学质量。
本研究探讨韩国如何从内容、工具、技术三个维度编制促进自主、合作外语教研、探究学习的英语数字教材。研究以课程一致性理论为基础,依据韩国《国家中小学课程标准》(2015年版)和《数字教材制作指南》(2012年版)等搭建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韩国11个版本的《初中英语》(第1册)数字教材进行一致性分析和共性分析。研究发现,韩国英语数字教材的技术一致性水平高于内容和工具一致性水平;韩国英语数字教材在差异化学习内容、定制化学习过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工具方面极具特色;韩国英语数字教材各版本风格统一。最后,本研究为中国英语数字教材编制提出建议。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每年4期。本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性与应用性结合、科学性与社会性并重,鼓励研究者以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为研究重点,支持一线教师开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研究,研究范围包含多语种、覆盖全学段,致力于为我国外语教育研究者搭建学术交流的专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