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登录:bsport体育入口:前辈们怎么学外语?华东师大带你看这场“宝藏展览”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4-09 18:57

  这场穿越时空的外语学科“宝藏”展览以“踔厉铸文脉,初心育师魂”为主题,通过文字介绍、实物展示、口述历史以及舞台剧表演等形式,带领参观者回顾华东师大外语学科七十年发展的峥嵘历程,追忆不同时代闪耀着的砥砺奋进之光。

  华东师大的外语学科创立于1951年,是建校之初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从外文系到外语学院,从最初英语、俄语两个专业到如今6个语种、7个专业,从丽娃河畔到樱桃水边,不断发展壮大的华东师大外语学科不仅是我国外语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bsport体育登录:bsport体育入口:前辈们怎么学外语?华东师大带你看这场“宝藏展览”

  “我觉得留声机和磁带里的声音是有温度的,跟现在数字信号传输的声音完全不一样”,参加这次展览的叶青老师说,她回忆起自己在本科用磁带学习外语的经历,“当时师生可以去外语学院的电教室里转录想要学习的英语磁带,3块钱一盘……同学间还会相互比较谁倒带的位置最精准”。

  本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类大型语音学习设备,如拷带机、开盘机、电唱机、收音机等,这些“神器”和背后默默付出的老师们是这些温暖声音的来源。

  早在计算机尚未流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华东师大的学生就可以走进一片专属于英语听力的小天地,通过外语系教研室老师搜集和制作的成百上千盘的外语磁带,享受到海量听力资源。

  华东师大的外语教育尤其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通过兴建电教室、编写听说教材、改革语音课程、举办英语演讲或歌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练习听力、纠正口音,提升学生主动开口说英语的热情,进而拓展国际视野。

  1984年,由张民伦老师主编的 Step by Step 英语听力入门教材出版,瞬时风靡全国,截止到目前共出版3版,总印数达到了2000多万册,其中第一版重新印刷了70次,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

  1990年,虞苏美、李慧琴老师主编的《大学英语听力教程》出版,被全国700多所高校广泛使用。

  此外,外语学院还有曾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教授英语、被英国记者评价“语音之优越胜似牛津音”的翁贤青老师以及创造了“交际教学法”的“共和国女将军”赵织雯老师等诸多教学名家,他们“先人一步”的超前意识、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为外语交际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1980年,翁贤青(左)在华东师大外语系与上海广播电台合办的英语中级班授课

  开幕式上,外语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舞台剧《开拓》,再现了中心创始人黄源深教授创办澳研中心的历程。

  1986年,前澳总理、时任澳中理事会主席惠特拉姆来华访问,拉开了中澳关系的新篇章。

  当时他特别提出要了解华东师大澳研中心的情况,希望能够以此为平台深化中澳文化交流,澳研中心由此正式成立。

  亲临现场的黄源深教授感慨万千,回忆起当年的历史,他动情地说:“只要我们怀有信念,只要我们不中途放弃,那么总会有希望,并且终将成功!这是历史的宝贵财富!”

  坚持努力、担当作为始终是华东师大外语人的底色,也是外语学科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这背后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执着信念。外语学院第一任院长张民伦教授曾说:“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先进的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先进的理念……要有超前的意识。”

  在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外语学院不断与时俱进推进教学改革,适应新时代外语教学的需要,比如英语系在2012年启动了英语师范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根据新时代英语教育人才培养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华东师大外语系就参与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广播教学,出版英语广播教材近100万册,惠及社会各界,八十年代又开播了俄语。也曾与新疆石油局等社会机构合办英语培训班,根据行业需求培养外语人才。

  近年来,学院通过组织暑期外语志愿支教团、红色翻译志愿者团队等形式助力教育扶贫、帮扶西部发展。

  在翻译领域,华东师大群星璀璨的“翻译家”群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丰硕的贡献,代表之一的虞苏美教授是第一个翻译完整版《三国演义》的中国译者,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贡献了师大人的力量。

  作为“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也是华东师大外语学院以史育人的重要举措。历史的教育要触动心灵,要贴近时代,要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构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只要这传承一直都在,相信华东师大的外语学科能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说。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江宇靖在谈到策展初衷时表示:“这次展览受到学院文脉编写的启发,文脉编写中挖掘出许多令人感动的人物和故事,我们就想如何让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而是生动的再现在我们身边。要让这些历史往事与当代人产生共情从而引发共鸣,架起不同时代外语人之间的心灵桥梁,发挥院史文化育人的作用,传承接续好华东师大外语人的文脉师魂。”

  我是85年上大学的,那时班里有一个台式转盘的录音机,大家下课后就围着录音机,带着耳机听日语练发音。那时我们还喜欢听歌学日语,先听写歌词,再跟着学唱。我记得我学会的第一首日语歌曲是“冰雨”。

  我是上大学后(80年代上半叶)才在英语的学习中知道了西方的April Fools Day(愚人节),我们全班还在某一年的四月一日跟年轻的任课老师开了个小玩笑,不过老师也没有生气……那时候的师生关系其乐融融,像朋友一样,我也希望能在我的教学中跟学生“打成一片”。

  自己刚做老师的时候,经常把来自北方的同学接到家里包饺子……真是睹物思人,现在这种师生关系好像变淡了,但相信随着我们育人工作的不断推进,老师跟学生的关系能够越走越近。

  当年我的父亲是我国首批援非医疗队的队员,受他的影响我对法语开始感兴趣,并逐渐深入学习。当时我跟他还经常会用法语写作书信远隔重洋进行交流,对他们当时在艰苦条件下做出奉献自己、远赴他国的精神十分感动。如今我也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几十年,教师和医生一样,都是很有成就感的职业,我会永远热爱法语,热爱学生,热爱华东师大。

  1976年,我当时在部队当兵,学外语是件极为另类的事情,但我自中学起就对外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bsport体育在熄灯号响过之后,我便钻进被窝,悄悄地打开手电,如饥似渴阅读浅显的外语教材和通俗读物,后来就靠坚持收听上个世纪70、80年代风靡一时的业余外语广播讲座而进行自学,最终通过1978年的全国统一高考,身穿军装走进了一所地方外语院校。

  经历了时代的变化,只具备语言能力本身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优势了,希望学生们都能够综合发展,在外语强的同时夯实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外语为基础,发展自己在其他领域的特长,这样就能获得如虎添翼的效果,凸显外语学院的独特性。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这些展品就像跨越时空讲故事的人,可以让我这个没有亲历的人感受到一段段岁月的馨香。看到老一辈外语人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年代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设备刻苦钻研,我更觉得要珍惜当下,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努力传承外语人的精神。

  很多老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机会留在国外,但是他们为了我们外语学科的建设毅然回国,在当时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学、坚持学习,作为新时代的外语人我们要接好接力棒,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